荊楚大地上的石家河玉器
——史前玉文化發展的最高峰
內容摘要:當今愛玉、玩玉、藏玉的人,開口紅山,閉口良諸,而鮮知石家河。湖北本土的玉眾,亦多不知身邊的寶庫。
關鍵詞:石家河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時代的最高峰與典型代表,是夏商周玉文化傳承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
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美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綿延時間最長的國家”。自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玉器誕生開始,至今已有七八千年歷史。
然而從史前至今,有一顆被埋沒的明珠,雖已初露頭角,卻并未洗凈泥塵,展現出它驚世的燦爛輝煌,坐上其應有的歷史寶座。這就是發現于荊楚大地,以江漢平源為中心,遍及湖北全境的石家河文化玉器。如:天門石家河,鄖陽青龍泉、大寺,房山七里河,當陽季家湖,松滋桂花村,均縣亂石灘、花果園,孝感碧公臺、漲水廟,枝江關廟山,江陵蔡家臺、張泉山,圻春易家山等遺址發現的以石家河命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家河文化,尤其是玉文化。
當今,愛玉、玩玉、藏玉的人,開口紅山、閉口良諸,而鮮知石家河。湖北本土的玉眾,亦多不知不識身邊的寶庫。玉販、玉店亦多將石家河古玉混入紅山、良諸古玉,或當商周古玉。一為借名,二是無知。如:上海至勝展覽服務郵箱公司2014-1-7.15.58.27時發布在商科商務網上的《用龍山文化玉器》,《龍山文化玉器工藝特點是剔地陽線》就直接用龍山取代了石家河。且這種知識產權的公開取用無法打官司。原因是不少玉文化專家、學者,簡單將石家河文化統納入龍山文化。發表的玉文化文章、著作圖樣用的石家河玉器,標名是龍山文化,如此歸類實際上并楚入魯,湖北玉及工藝當山東玉和工藝,張冠李戴,“長江水成了黃河水”,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龍山文化之共性真能統括石家河文化之特色嗎?至少應“求同存異”吧!至于誰更先進,更具有代表性,尤其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則是該仔細研討的問題。如今這種簡略替代性的含混如非認識上的誤區,則是先入主之主觀判斷。
翻閱許多古玉著述和玉器收藏書文,石家河玉文化不是一筆帶過,就是連名字都找不到。當然也有為之鳴不平積極宣介的文章,如:史樹青主編的《大眾收藏》玉器冊,就充分評價了石家河玉器的先進性??上н@類書文少之又少。
良諸文化、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基本同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初,有很多的共性和各自特性。然而良諸、龍山文化玉器名揚天下,石家河文化玉器卻默默無聞。究其原因,從客觀上說有個發現與認識先后問題。被命名的龍山文化1928年4月最早發現于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遺址;良諸文化,1936年最先發現于杭州城北余杭區良諸??脊艑W界、文化界對龍山、良諸文化十分重視,認識較早,評價甚高。相對而言石家河文化晚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才發現。
然而發現晚不代表實際發生年代的早晚和質的差異。
良諸文化較前,距今5300-4000年。石家河文化居二,距今4800-4000年。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石家河文化早了200年。如按石家河文化也是4600-4000年的測定,二者是不分仲伯。
重視程度與宣介上產生厚此薄彼現象與誤差,應歸之主客因素:其一,1955年初次發現石家河精美玉器,誤定為商玉,未歸入史前。1981年再次考查發現石玉,十分驚艷卻仍未解惑、正位。直至1987、1988年兩次深入考查,以北京大學嚴文明先生為考古隊長,包括湘洋大學、荊州和天門博物館的專家們慧眼識珠,才將石玉歸回史前,并給予高度評價。
“良諸與紅山,一南一北兩大玉器文化閃爍的耀眼光芒,令石家河文化黯然失色,鮮為人提及。但仔細研究發現,石家河玉器如同遠古的和氏璧,如剝去玉皮,其燦爛輝煌不亞于良諸、紅山”。(摘引自《鮮為人知的石家河文化玉器》。來源:http://blog.sina.com.cn/u/3170654890轉貼 )
這是專家們深入考證的論斷。又有后繼比較者得出石玉比之紅玉、良玉技藝更勝一籌,堪稱新石器時代最高峰的結論??上Р徽撛谌珖脊沤?、博物界、文化界未引起廣泛注意與足夠重視,缺乏大規模調研,更乏統一認識和在國內外大張旗鼓的宣傳介紹與市場運作。
石家河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時代的最高峰與典型代表,是夏商周玉文化傳承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甚而有某些超前。也正由此1955年發現石玉時誤認為商玉,難于相信史前能有如此精美玉器?!
然而,這精美毫不夸張地說是史前先民、尤其是湖北人智慧的結晶。比較一下紅山、良諸玉器和夏商周高古玉就清楚了。
與原始宗教有關的人面玉雕,是石家河文化的代表。多為正面戴冠帽、菱形眼、寬鼻、戴耳環,表情莊嚴的人面頭像(也有獠牙人面、蛇身等另類),應是代表著尊神或巫師;造型獨特前所未見展翅飛翔的飛鷹;蜷體曲張,秀美絕倫,惟妙惟俏,工藝超群,已與商鳳相諧呈列于中國博物館媲美的玉鳳;抽象與具體結合之典范玉虎頭像,生動傳神,是石玉一大特色;象征羽化重生帶神性栩栩如生之玉蟬,開漢蟬之先河,還有許多寫實性的動物玉雕,以及玉塊、玉璜等都是佼佼者。
工藝之先進,如喇叭形器,較之曾令人瞠目的紅山玉箍形器和良諸玉琮等更讓人驚嘆!其內掏膛取芯,琢磨成器,雕出陽線,平整拋光等一系列工藝,難度強度均遠高于紅山、良諸。
紅山玉雕以寬而淺的U型粗陰線為特點的工藝,和良諸以細如發絲細單陰線為特點的工藝,比之石家河以“剔地陽紋”為特點,具有典型意義的工藝和其它多種綜合工藝,就顯得遜色了。
“剔地陽紋”這一石玉突出工藝特點,也稱“一條陽線”。先刻出兩條陰線作陽線輪廓,而后分別兩邊剔地,凸出陽線紋,再平整除去部分表面。這種具有種創新和經典意義的工藝,被認為:
“商玉的雙勾陽線只是石家河工藝的第一步;周玉雙勾陰線加斜刀‘一面坡’也只是石家河工藝的一步半。直到現代制玉,也因其工藝復雜、要求高而很少使用陽紋”。(引處同上)
這是專家們的慧眼識珠,也是客觀事實。
石家河不少典型玉雕如玉虎頭等,在工藝上是集浮雕、鏤雕、園雕于一身;玉片飾的鏤穿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先進拉絲工藝。
饕餮紋(獸面紋)的玉飾和已類臣字眼的先聲出現,在夏商周青銅器、玉器上的成熟多變和大量采用,證明了其對后世的影響和無可爭辯的源頭之一。
石家河文化玉器,顯然吸收了北方和黃河流域、太湖流域的紅山、龍山、良諸文化之精華,融合與創新走向了新石器時代玉高峰。
這是史前先民們的驕傲,是楚地楚人的驕傲,湖北佬的驕傲。
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先進性,并非單一現象,是與石家河文化整體在當時的先進性聯系在一起,并表現得最為突出。
——以大量黑陶為主,并出現一坑上千件大批小型鳥、雞、豬、狗、羊、象、猴、龜、 鱉及抱魚跪坐人物陶塑,表明陶塑工藝水平已相當高,展現了先民人工飼養家畜的生活畫面。
——豐富的稻殼、莖葉及農業生產工具出現,表明當時已是以農業水稻栽培為主和各種手工業生產。
——青銅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的發現,標志著冶銅業已開始,先民們進入“銅石并用”時代,并領先于全國。
——刻劃符號出現在陶器上,已見有60多個。以象形為主的類文字符號,該是文字產生的源頭之一。
——獨特的甕棺及某棺中一次出現56件玉器,說明已進入原始社會瓦解階段。玉器已當成貴族個人財產而隨葬。玉器不僅用以祭祀通神,象征權力,且可作個人財產積累,其擴大生產與提高,形成了史前玉高峰,可想而知。
正確評價石家河文化玉器應有的歷史地位,不僅是考古界的事,也是我們古玩收藏界,應該積極去做的一件有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的事。有本土情懷的湖北愛玉藏玉人,更加努力吧!
參考資料:
1.《石家河玉器欣賞》,漢北漢人民作品。
2.《石家河文化玉器》,荊州博物館編著。
3.《大眾收藏玉器卷》,史樹青主編。
4.《石家河玉器——百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