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論“石之美者,玉也”!
《2016年古玩鑒賞高級論壇》征文
內容提要:本文從玉屬石石非玉;玉的天然屬性、人工性和色之美、質之美、工之美、德之美等多層次,多角度,論證了古人“石之美者,玉也”的論斷,并創意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關鍵詞:玉屬石石非玉 “石之美者,玉也”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之美有五德”
一、玉屬石石非玉
何為石?何謂玉?混石為玉者有之,以玉當石者亦有之。追本溯源,玉生于石屬于石故稱玉石,或寶玉石。歷萬千年之孕育、演化、質變,玉從石中脫穎而出,成就石之精英。也由此彼此身價相差百倍。
否則,怎會有“和氏璧”千古奇冤終得平反凄美歷史故事之流傳。厲、武兩代楚君只識石表,不識內玉,怒使卞和慘遭肉刑;至楚文王方得剖石現玉,終成國之瑰寶而引致群雄垂唌,爭奪不休。又演繹出秦欲以十五成易璧誆趙,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孤膽英雄故事,并在堂皇《史記》上留下千古光彩一筆。
而今湖北荊山依舊,巖石累累,卻未再現“鳳凰棲落于山中青石板上”。留下的只是萬千游人撫石恩玉的追古與興嘆!可見石之廣而玉之珍稀也。
君不見始于清至今仍盛行之賭石:在中緬中泰邊境堆石滿街的一些市鎮上,人們趨之若鶩?!耙坏陡F”發財夢破碎者比比皆是;而“一刀富”得翠玉之幸運者,如千萬分之一中了彩票者如癡如瘋!
君不見在昆侖雪山下的兩條玉河灘上,推土機翻起如山卵石,瘋狂的淘寶者們,已難揀得一塊好仔玉,留下聲聲嘆息。
玉,美玉之難求,也就引發了以石充玉,以假冒真的種種欺人欺世之劣舉。
二、似是而非之說
玉與石之區別究何在?又將如何科學地界定?
有許許多多憑經驗、憑放大鏡下結論的種種說法。聞知,似是而非,并不科學與準確。
甲曰:“硬度高劃得動玻璃的就是玉”。
乙曰:“打燈照透亮透明的就是玉”。
丙曰:“手摸上去冰涼冰涼的是玉”。
丁曰:“敲擊聲聽上去悶悶的是石頭”。
……
在玉石鑒別上,這都有一定道理,從某個角度說,也是可用的測定方法之一。但卻不是界定玉石的準則,更非定義,嚴格講盡皆謬誤。
試問碰上中國四大名石之首,硬度不高,玻璃反能劃動它的岫玉(蛇紋石玉)怎解?遇上透明度差的四大名玉中的獨山玉、綠松石,或時下身價飆升與翡翠斗艷,不透、半透之南紅(赤玉),又將何解?摸上去不甚冰且很快變暖之溫玉該咋判?敲擊聲如磬卻非玉之八音石怎判?
所以,僅從經驗和礦物學的角度去分別和解釋玉石,尤其是中國玉,難以行通。
現代電子顯微鏡等檢測手段,當然必要,但更多是用以區分不同玉種的礦物構成成份,如分屬于角閃石、輝石、蛇紋石、石英等等哪個系列;用以區別出某一玉種上中下等級之分。如和田白玉、青玉、黃玉、碧玉、墨玉各含透閃石之比重,羊脂白玉達99.5%,故品質最高。又如翡翠,是A貨?B貨或是+C貨?其玻璃種達摩氏硬度7最高,也最好。但這都不是,也難以用此給玉下定義。
三、古人識玉創玉
玄乎哉,玄!其實一點也不玄。早在石器時代聰明的古人就用最樸實的語言給玉下了個定義:美麗的石頭!
抽象又直觀具體,簡練又十分明確。
至少在一萬二千年前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發現這種美麗的石頭,既美觀又堅韌銳利,取之作生產生活工具,遠勝于石。
在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遺址發現的古人用老玉溝玉料打磨的三件砍斫器即是證明。
繼之又將這美麗的石頭琢磨成各種裝飾品。內蒙古興隆洼八千年前出土的一對玉塊,可以卡在耳上顯美的名為“世界第一玉”的飾品,更是美麗的提升與巨大進步。
到了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視美麗的石頭可通種靈,神玉、巫玉等神化玉紛紛出現。從一幅模擬的影視中可見:三星他那紅山文化出土的大C龍,高懸于木架上,先民們圍著篝火,又唱又跳又拜祭這象征祖先的圖騰!接著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美麗的石頭制成了天園地方的玉琮神器,刻上神人獸面紋;長江中下流的石家河文化把這類美石變成了玉人頭像,神人面孔,和虎頭像,栩栩如生的飛鳳等琳瑯滿目的玉器,顯示出玉石之美,無與倫比。
總之,史前古人發現和創名“美麗的石頭”,通過“中華第一玉”、“世界第一玉”、“中華第一龍”、“玉琮王”等的玉器實物證明了美之不虛,并昭示后人:這美麗的石頭之命意是外在美+內在美,天然美+人工美!
四、石之美者玉也
石之美從口頭語到文言文的表述,到進入辭典中的定義,是后人對“美麗的石頭”認識之肯定與升華。東漢許慎先生在《說文解字》里,把古人的口語變成了文言文曰:“石之美者,玉也”!
公元1915年中華書局編纂的《辭?!防?,進而下了定義:“玉,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此即從直觀感性到理性化的表述。盡管其內涵還不甚完整,但卻是沿著古人的正確思路和邏輯前進,而非糾纏在某些硬性指標上。比如“達到摩氏硬度多少度才算玉”,否則就是石頭等之歪曲;或限定由某種礦物質成份組成才是玉,其它均不算玉的排他論。
《辭?!饭Σ豢蓻]?!皽貪櫠泄鉂傻拿朗奔从?,將美之內涵初步概括與具體化。今天,我們需要做的研究工作,就是在這一解釋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實踐經驗和理論上的深化。也即是說,將石之美者古往今來人們之識玉、賞玉、藏玉、鑒玉的體驗做個總結,做個全面性的系統概括與表述。
敝人以為:“石之美者,玉也”!美之內涵應包括先天與后天兩大有機組成部分和四美。
兩大部分:天然美、人工美。
四美:色之美、質之美、工之美、德之美。
其實,這四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初步形成,經夏商周至春秋戰國,四美內涵已趨成熟,且表現于令人驚艷之玉器實物上。到漢代發展成中國玉文化的一個高峰,并在所著有關書中上升到理性認識。
但,由分散到集中概括,“四美”之正式提出與理論論述,卻是留給今人來做的文章。
五、色之美形于外
色之美,玉之第一天然特色。
紅、黃、黑、白、青、蘭、紫,單色的、雙色的、多色共炫的,能不令人奪目生輝,見而喜之,喜而愛之,愛而取之,取而珍之!
自古就有玉之五色、九色之說。東漢王逸曾寫過《玉論》一書,見于史記目錄記載,但原著已遺。明代李時珍讀過或見過摘錄。他在《本草綱目》玉屑篇引用了北宋蘇頌說:“玉逸論玉,載玉之色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截肪,黑如純漆,為之玉符……”。這是引自蘇頌的《本草國經》書傳中所載玉之色。早于他明代的陳嘉謨在《本草蒙鑒》中也詳載了玉之“顏色五般”。
豈止五般,晚清陳性在《玉紀》中說:“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美如靛沫,曰碧。青如蘚苔,曰潷。綠如翠羽,曰壚。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沙,曰瓊。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赤斑花白,曰瑌。此新玉,古玉自然之色也”。
當然,這都是古人追求的玉的天然極品之色,原生色。還有后天受各種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引致的物理化學變化的次生色。
還有一種沁色,古玉入土后受外界影響,年深月久形成的沁色。
清末、民國的劉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說:
“若入土之玉,年久受地氣所蒸,無論與何色之物相鄰,皆能沁入。地中水銀到處流動,引物與玉溶于一爐,古玉之首色沁者,不止九種,每至十余種不等,直同窯變,令人莫明其妙”。
此后天入土后之天然變化,不足為怪。怪在又有些人為之沁色做假亂真,不可取也。
六、質之美慧于中
質之美,具有根本性的玉之天然本質,亦其最大特色。
“溫潤光澤”,辭海對玉質之定語。這包括了色澤光亮之外表,然色生之種種表象取決于質地生成的礦物成份及優劣。
質之美,放大來說,應包括:
溫潤、光澤、細密、堅韌、純凈、油性、柔和等諸多美質。當然,這是對玉質的全面評價,并非所有玉都能樣樣達標。由此也就有了玉的上中下,三六九等之分。貴者千金難求,低者幾十元可得。
無疑,這是以和田玉做的標準。積兩千年來的古人、今人對和田玉之品鑒雅賞,對其方方面面做出的優質評價,并推崇其登上了中國國玉之寶座。也實為中國四大名玉之首。
盡管其它玉種也各有特色和自身亮點,但均遜于和田玉之全面優質,或油性不足,或光華不夠,或細密較疏,或純凈有雜,或堅韌難及等等。
和田玉是當之無愧的“全能冠軍”,然也遇上號稱“玉中之王”與之媲美爭艷的一種美石——翡翠。
這產自緬甸,聚散于云南的新貴,有說東漢已見,實則明清才正式登上中國舞臺。尤其是清代,慈禧太后成頭號粉絲,熱愛熱寵,大量制作并帶進地府。不意東陵被盜,那翡翠西瓜、白菜等暴料于世,轟動全球,無異一次空前大炒作,更使之名聲鵲起,風靡一時,至今不衰。
翡翠也的確千嬌百媚,質地出眾。其達到“濃、陽、正、俏、和”之上等品,尤其玻璃種帝王綠,實堪與和田羊脂白玉,俏色仔玉爭風。其硬度略高于和田玉,韌性卻相差百分之五十,低于和田玉。故各有優長,尤其在兩千多年中國玉文化積累的和田玉內涵上,后者歷史不久更顯不足了。
二者皆色之美,質之美佼佼者,把和田玉稱玉帝,翡翠稱玉后實至名歸。
然而,又豈能忽視石之美者玉之大家族中的眾多兄弟姐妹。據統計現已發現各種寶玉石達330余種。其中寶石51種,玉石121種,有機寶石12種,觀賞玉石等146種……它們都應為我所用,物盡其用,裝點美麗的中國夢,這就是而今盛世玉市百花競艷的現狀!
七、工之美成于器
工之美成于器!一塊礦石分離出璞玉,要靠玉作之精心設計,加工方能展露其真容,方能顯示出石之美。
此即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
我們言及和見到的玉石,無論古玉、今玉皆已是成器之玉,而非一堆玉、石不分的原礦石,即使是玉之毛坯,亦不足顯其美。集古人之殊功,正在于能發現石中玉,并將其剖離出來,經設計、解玉料,雕琢成品拋光,方成就了這美麗的石頭炫麗多姿,也開啟了中華民族的玉文化之門。
古往今來,萬千玉師,玉工,千辛萬若地尋玉、解玉,設計、加工,并不斷創制和改進工具,用他們的行話說,先后使用了鍘、扣、鏢、劃,打筒鉆和沖、搬、疊挖、頂撞、勾、撤、掖、撞、順等一系列手法來進行粗加工與細加工。在器形上創造出琮、璧、硅、璋、璜等神器和各種配戴的裝飾品,各種生活用品,創制了各種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人物、動物、山水立雕擺件。
在玉器雕刻工藝上創造和運用線刻、陽刻、雙溝陽陰線,一面坡、斜刻、飛刀線、園雕、浮雕、凹雕、透雕、微雕、兩明造、漢八刀、游絲毛雕、薄胎、花上壓花、俏色、嵌金銀絲等非凡技藝。用這些工藝雕刻琢磨出各種繁復、俏麗的紋飾,如幾何紋、云雷紋、乳丁紋、龍鳳紋、饕餮紋、動物紋、花草紋和組合性的“三羊開泰”、“龍鳳呈祥”、“松鶴延年”、“五子登科”等吉祥紋,還利用俏色來表現玉石天成的自然美!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這條玉師、玉工們千百年來約定成俗的古訓,已成為中國玉文化發展的重要內涵、指導思想和路線。
因此,當我們言及“石之美者玉也”時,包括了自然美與人工美的有機結合。寶石則更其如此,任何鉆石、紅寶石、蘭寶石、祖母綠……離開了精密打磨加工,那誘人和動人心魄的美麗閃爍、如火如焰的光茫,你將無從體驗,看到的如同散碎的玻璃粒,又怎知寶之所在?
玉石色之美、質之美成于工之美,國際通用。如眾所料周知的“痕玉”,倍受乾隆贊譽并仿之。紀曉嵐記入《閱微草堂筆記》,“今之琢玉,以痕都斯坦第一”。正國為這種近似和田玉質地的玉石,帶上了伊斯蘭民族工藝特色,而名之“痕玉”,美名傳天下。
也有人只欣賞原玉石生態,然所謂原石自然生態,也多是經過剖、擦、上光和配座陳設半加工處理,以其美麗肉質部分示人;即使仔料,亦多非“自將磨洗”面當朝,只有皮之局部磨洗肉之似露非露,“欲抱琵琶半遮面”對世人方具誘惑力。
“石之美者玉也”,古人在下此定義時,已包括他們對玉礦石的開采、加工、認識、再加工、再認識……之循環往復。
八、德之美美如玉
德之美如玉早已立說。中國玉石學,玉文化學中這是特有的,世界獨一元二。
古代早就出現了神玉文化,“巫,以玉事神”。用玉制作各種動物圖騰崇拜之形象,以玉為物化了的神,盛行于遠古、高古,即使以后現實主義成為主流,玉之神靈性亦未全退出舞臺,其與佛教、道教文化相聯,至今猶存。
但比之儒家的玉德說,且為歷代君主所提倡,從一開始發聲就占據了正統舞臺,歷久不衰,其影響就小得多了。
以玉比德,比如君子,比如一切人世間美好事物是儒家對中國文化之一大貢獻。
這就是使“石之美者玉也”人性化、人格化、道德化,奉行兩千多年后,最終定格載于《康熙字典》,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仁、義、志、勇、潔!君子比德如玉,余俱為石矣!具體釋之,“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思理之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博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不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就是說玉具有仁、義、智、勇、潔五德。
這是從儒家老祖宗玉之七德、九德、十一德等等說教傳下來,加以簡化與歸結。
孔老夫子自是鼻祖,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孔圣人就以美玉比有德之君子,將玉之質感、聲音、密度、紋理、硬度、暇斑、光澤等性質類同理想之君子。在《禮記聘義》里他說:“昔者君子比德如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暇不掩瑜,瑜不掩暇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從十一個方面對玉之德的內涵作了詳述,代表了古人對玉的推崇,將玉之美的內涵與君子之德結成一體,弄得佩玉之風盛行,“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且個個抓緊修煉如《詩經·衛風》一首詩所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麻”(匪:文雅之意)。
豈止君子,美麗的佳人是玉貌花容,玉潔冰清,亭亭玉立,死了也要叫香消玉殞。出口成章的贊詞,金玉滿堂、玉樹臨風、玉液金波、金科玉律等等,自謙一下也要叫拋磚引玉。從詞典上粗略統計一下玉晨、玉閨、玉聲、玉家……一長串用玉之詞就有五百多個。玉德之美廣泛謚于文字和人之雅號和事之形容。
九、繁瑣哲學休矣
中國文化觀“石之美者玉也”,大度包容,高屋見瓴,言間意賅。
可有自作聰明者要整出個狹義玉和廣義玉的玉石概念,將前者稱“真玉”,后者稱“代用玉”。顧名思義,代者非真,代用品而矣?
于是乎,實際上中國歷來普世公認的四大名玉,被開除了三個:岫玉、獨山玉、綠松石。它們成了代用品而非真玉,唯余和田玉是玉,孤高獨尊。
于是乎,實際上唐宋以前歷代唱主角戲的玉都抹殺了,玉文化史的前大半部成了用代用品混真玉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主用的岫玉,商代的南陽玉,漢代的蘭田玉等等皆非真玉。呈列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華第一龍”、“金鏤玉衣”也都成了以代充真的假冒?那“和氏璧”,秦王“受命于天”的玉璽并非真玉,不值一提?
又于是,“石之美者玉也”包容的三百多種玉石都非美石了,其中只有一個品種和田玉才夠格真玉。如此狹義,把古人這一定義實際上也否了。
被榮寵捧得至高無上的真玉和田玉,實被孤立,好不凄然:“你把我玉之大家族兄弟姐妹,老老少少全滅了,光剩下寡人好不慘哉!”這樣名捧實空,和田君并不會感謝。本來和田玉質優居冠,古人以之作標本比君子之德是件大好事,和田君當之無愧。但那些視擁有和田玉為專權、專利者,和自視高人一等的士大夫階層,由此只承認和田玉為真玉,實則喻己之不同凡響。然則又無法解釋和抹去以四大名玉為首的多種玉并存之事實與歷史,只好用個代用玉之名以框之,而實際上以代用品予以否定。
此外還有軟玉、硬玉之說。實際指的和田玉和翡翠。而二者硬度僅差0.5度,且均為鏈狀硅酸鹽礦物。這種區分實屬多此一舉也不科學。又由此引起哪些玉算軟玉,哪里玉算硬玉難以說清之爭。越鬧越復雜,越鬧越“糊涂”?!不知是后人腦子比前人聰明,還是前人比后人單純?但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并不可取。
繁瑣哲學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