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特征,及與明洪武青花之區別
關鍵詞:元青花 元代瓷業
元青花現在是熱門話題,人們都在討論,研究,鑒賞元青花。并覺得其非常神秘,深奧很難鑒別真偽。其實筆者認為只要掌握住了它的固有特征,對鑒定元青花的真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研究元青花前,我們首先縮小研究范圍。即元青花沒有后朝仿得(包括、明朝、清朝、民國)因為從明代到20世紀50年代為止我們對元青花的認識及研究,幾乎為零?;蛘呤欠浅:?,甚至認為中國沒有元青花。直到上世紀50年代。
由美國博士“波普”先生寫了兩本書(52年一本、56年一本)。稱之為至正學說,從而引起了國際考古界的重視,更引起中國對元青花的研究熱潮。美國“波普”博士、以收藏在英國國家博物館一件元青花云龍象耳瓶(有“至正十一年”紀年銘)元青花瓷器為標準器。對伊朗、德黑蘭、阿迪畢爾寺、及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所收藏的眾多青花瓷器進行了排比研究。找出了許多與之相類似的景德鎮青花瓷器,并于1952年和1956年相繼寫了兩本。這就是有名的“至正學說”從此引起了人們對元青花的追捧??梢哉f元青花沒有明代仿,清仿,國民仿。要仿只有現代仿的。
元青花在中國史書中為什么留下一段空白?元蒙時期,對漢人特別鄙視、對其升遷、婚姻包括姓名都有嚴格的限制。不是讀書人就沒有大名字。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叫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朱六百等。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對元蒙文化(包括元青花)進行全面清理,相當文革時期的“四清”運動。把包括原青花等能代表元蒙文化的東西,統統清除了。甚至把宮廷里的,傳世的、元青花瓷器甚至把相關的記載,地方志也都清理了。導致后世根本就無法了解元青花更談不上模仿了。
元代瓷業對我國陶瓷的發展史有重大貢獻,元代創燒了青花、釉里紅、卯白釉、銅紅釉和鈷藍釉等。尤其是元青花的成熟結束了元以前單色釉的歷史(占主要地位)。使繪畫藝術和制瓷工藝有機的結合在一體。元代對制瓷非常重視。至元十五年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景德鎮原為浮梁縣)。并使用了“瓷石十高領土”的二元配方。(由胎中的三氧化二鋁含量從18.65%提高到20.24%)大大的提高了生產的水平和產品質量。
蒙元人屬馬背上的名族。非常豪放。在我國的瓷業發展中,清花的真正形成和成熟在元代。元政府對景德鎮制瓷行業非常重視。據高安窯藏的一件青花詩文把杯上書“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可見其胸懷廣闊,大氣。他們所燒制的青花器也偏大、偏粗、非常具有時代特征。
元青花的造型:
㈠帶蓋梅瓶、八方梅瓶、帶坐梅瓶。塔式梅瓶、各式玉壺春瓶。都是元代獨有的。特別是梅瓶重心偏上,肩寬。玉壺春瓶重心偏下吧,最大直徑靠底部。
㈡胎釉:胎色灰白。胎質粗,松,有氣孔,有雜質。瓷化程度不高,白釉泛青。
㈢工藝特征?!暗住背駢卮浩客庖话愣酁樯暗?,“糊米底”。有火石紅現象,有粘釉。
施釉不到底。有流釉痕跡
圈是淺、寬。外壁斜削一刀,內壁呈向外傾斜式。
瓶內壁不施釉,罐內壁施釉不均。
模制:器物、頭、中、底分別模制,在用瓷土黏結,內壁無很規整旋柸痕跡。內壁粘接處有很明顯的臍帶狀接痕。
㈣青花用料:為進口的,高鐵,底錳,并含鉮的鈷料。沒有史料記載是“蘇麻泥青”料。史書有記載的用“蘇麻泥青”料最早為明永樂時期。
㈤紋飾:元青花,用多層次布局,多而不亂。繪畫、實筆描繪,酣暢有力。干凈利落,整體感強。
下面幾種紋特點及與明洪武(后)紋飾差別:
㈠龍紋:
龍紋是瓷器中最為流行的紋飾。元、明、清。每個時期的龍紋都有各自時期的時代特征。
元代的龍紋秀長,像蛇。小頭,細頸。一般開嘴吐舌,有胡無須,角細長,頭上無發。背脊積起來像火焰。龍身有鱗(一種為魚鱗一種為席紋鱗)爪分三爪,四爪。龍尾有蛇尾或魚尾。腿上有毛,往往是三根毛。
明代的龍紋,體型變粗。頸變短。龍張口有胡無須,有角有發,龍身多繪魚鱗,無席紋麟。
㈡ 回紋:
元代回紋最有特點:為同心園單個排列明洪武以后。為正反兩個一組排列。
㈢焦葉紋:
元代的焦葉紋,焦葉紋中莖先畫出細線條,然后填色明代洪武以后的焦葉紋中莖均只畫線條不填色。
㈣蓮瓣紋:
元代蓮瓣紋的畫法是蓮瓣互不相連,蓮瓣與蓮瓣之間隔開,輪廓一粗一細。兩根線條之間沒有填色。蓮瓣做出方肩,用粗細線條雙溝之后。中加裝飾,水波荷花,及雜寶。這一特征為元青花器固定裝飾方法。如在足部常常以上仰下覆的蓮瓣兩組組成。明洪武以以后的蓮瓣紋畫法與元不同。蓮瓣與蓮瓣均借邊相連。
㈤菊花紋
元代的菊花紋大多只有一層花瓣。明洪武以后菊花除花蕊外,菊瓣均為雙層。
㈥云朵紋
元代云朵紋線條流利,形如蝌蚪。明洪武以后,有雙層云朵紋單獨組成,均衡等距的“品字形”云飾。
㈦梅花紋
元代梅花單獨使用很少,常與天上月亮相配,俗稱“月梅”,梅花常用五個圓圈來表現。洪武以后,梅花的畫法多加渲染。
㈧牡丹紋
元代畫牡丹紋,以多層次的花瓣與大葉的畫法,為其特點,牡丹紋的外輪廓畫成小花瓣式,留一道不清晰的白邊。明洪武以后畫法接近現實。
㈨竹葉紋
元代時在瓷器上畫竹子紋十分常見,葉尖向上,竹葉肥厚為其特色;沒有竹葉向下的畫法。然而明洪武的竹葉的畫法竹葉向上向下都有,接近實物。
㈩纏枝蓮紋
元代的纏枝蓮花葉的畫法:一般畫的像規矩的葫蘆型:有的畫的肥一些,有的話的瘦一些,但均為正面的形象出現。明洪武以后比較接近寫實。
元青花:器型偏大,紋飾特別,青花用料單一(全為進口的,高鐵低錳,并含砷的鈷料)制作工藝又受到歷史的局限性。歷史特征十分明顯。掌握了這些要領,對我們鑒賞元青花會有很大的幫助?,F在仿元青花瓷器者無法面面俱到。但我們要特別注意,器物的局部或個別“歷史特征”過于明顯,夸張都不對。如接胎處太明顯,火石紅過紅,面積大等等。
我們廣大的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要注意,現在景德鎮一些人天天研究怎么作假,仿古瓷。大致分為三種:
㈠ 臆造型。特點是無型無神。東拼西湊,張冠李戴,造型古怪。裝飾別扭。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㈡ 模擬型。特點是有型無神。他們是根據圖片制作的。形象、尺寸、大小都一致,且質量較好的。但這類偽器底是不過關,釉質不對。
㈢ 復制型。特點是有型有神。他們不僅對照實物。還請專家制成。而且還有一道專門作舊工序。此類屬高偽,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但是無論作偽者如何高明也會存在不足和破綻,只要我們在鑒定時全面仔細的分析、研究,定會找出問題來。所以我們要有廣泛的相關知識。善于比較總結,才能少上當受騙。
中國古瓷的研究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多邊學料,必須對中國歷史、陶器、演變、書畫、詩、各朝代的工藝特征,各時代的紋飾變化等等,都要有所了解,有所研究。特別是在今天高科技時代,我們不僅僅要靠經驗(眼力)還要借助精密儀器,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做好中國古瓷器的研究。鑒別古瓷器的真偽關鍵還是人。所以作為一個研究者和鑒定者更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的擴展知識養分,還要身經百戰,練就一雙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