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單色釉
關鍵詞:單色釉 甜白釉 嬌黃釉 郎窯紅釉
單色釉,即色彩單一的釉,又稱一道釉或純色釉。在瓷胚胎表面施以釉槳后入窯燒制。因釉料中特定的化學成分不同,而燒制出不同顏色效果,這類呈現單一釉色的瓷器均屬于單色釉瓷器。
單色釉料中含有不同的化學成份如:鐵、銅、鈷、錳、金、銻、錫等等不同的化學成份會出現不同的顏色。如:鐵元素一般為青色,稱青釉瓷,含銅元素的一般為紅色,被稱紅釉瓷,當然這些顏色還與燒制的溫度有關系,是氧化反應,還原反應,都直接影響釉色。而釉料中的其它成分,如:石英、石灰、長石、硼砂、土、植物灰溶劑等。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以及坯土的成分,只決定釉的亮度、透明度、濃度、耐高溫強度、膨脹、收縮系數等特性。
單色釉瓷器的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因為即使用完全相同的釉料,在燒制中因受到燒制溫度、氧化、氣氛、燃料氣候以及放置的位置等因素,都會產生不同的釉色。
單色釉在我國歷史久遠。到了宋代,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峰。如“哥、官、汝、均、定”五大窯系都屬單色釉瓷器,極受世人追捧,十分珍貴。單色釉瓷器到了明代,產品質量逐漸提高,品種日益增多,這些單色釉瓷器多為高溫釉(也有低溫釉),說明中國的陶瓷工匠早在十四世紀就已經掌握了許多種釉料的性能及燒制單色釉瓷器的復雜技術。
明代單色釉瓷中,著名的品種有永樂的“甜白”、“鮮紅”,宣德“寶石紅”,弘治的“嬌黃”,正德“孔雀綠”等。
永樂的“甜白釉”是在瓷胎上施以純凈的透明釉,經窯火燒成后白度很高,給人以“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玉”的甜美之感,具有“甜白”美稱。
弘治“嬌黃”釉,黃釉用含鐵成分較高的天然石,赭石為著色劑,燒成溫度稍高,此種釉瓷器以弘治黃釉最佳。
現筆者拿出一對黃釉賞瓶供大家欣賞:
黃釉賞瓶身高160mm,口徑40mm,腹徑110mm,底徑60mm。胎體輕薄,透光劃刻有云、龍、鳳紋,全器通體施黃白間隔線及口邊,露透明白色釉,黃白相映宛如一朵盛開的鮮花,底部有“大明弘治年制”款。胎質細密,火石紅自然美觀。
單色釉瓷器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僅從制瓷工藝來看,無疑是中國單色釉陶瓷制作史上的頂峰。這時的品種已發展到了一百多種。其中最著名有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等。
現拿一郎窯紅天球瓶供大家欣賞:
該瓶高550mm,口徑210mm,徑長370mm,底徑220mm。釉色鮮紅濃艷,又不失瑩透,有明顯的玻璃質感,光彩奪目。由于郎窯紅釉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導致瓶身上方的顏色較為淺淡,而越往瓶身處越是色沉釉厚,紅色也越來越濃,如初凝的牛雪一般,可謂“牛雪紅”,有細小的開片。盡管釉垂流現象明顯,但整體釉面十分勻稱,色澤變化均勻,垂釉恰好終止在底足周圍,刀削整齊。這就是所謂的“郎不流”加之器,物上口的淺淡處為“燈草口”加之,在流釉厚重處有很多很細小的“牛毛紋”組成了郎窯紅的三大特征,缺一不可,也是鑒賞郎窯紅器具的唯一標準。清早期紅瓷釉很多,如郎窯紅、霽紅、豇豆紅等,數郎窯紅最為出名,最為珍貴。郎窯紅釉由康熙時期督陶官郎延極親自創燒而成,所以取名郎窯紅。
郎窯紅釉的釉色極為鮮紅,猶如紅寶石一般,所以又叫“寶石紅”。郎窯紅的燒成極不易,成品率很小,因此有人說,“要想窮,燒郎紅”。所以,郎窯紅器物保存下來極為珍貴。
單色釉瓷器即有獨特釉色美又有獨特物型美。為適應各種需求,清代單色釉瓷器不僅有碗、盤、盂、碟等生活用瓷器,還有筆筒、筆洗、印泥盒等文房用具等。清代單色釉瓷器是清代瓷器制作工藝的華麗側影。目前館藏的傳世的清代單色釉瓷器正是對該時期瓷器制作工藝最完美的詮釋,也是我們賞析我國單色釉瓷器的歷史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