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御窯瓷器探源
關鍵詞:凈瓶、中唐時期工藝、具有異國審美風格和官窯特征
這是一個目前可以說能令瓷器收藏界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話題,因為談起青花瓷人們第一反應是元青花。但有些人也疑惑,元青花的發展似乎是一日擎天,缺少一個發生發展的變化過程,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江蘇、揚州唐城遺址出土了幾件殘片,經過鑒定斷代在唐,從此就出現了青花瓷唐代之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考古的不斷發掘證實,目前已確定唐代青花瓷的原產地位于河南鞏縣,由于缺少完整的實物和成熟的青花樣品,在學術界存在青花瓷鼻祖唐代說和元代說兩支不統一的派別。所以,這一觀點始終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認同。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藏家拿出自己心儀之藏品來證實唐青花說的理論。而這一理論也會隨著實物的不斷發現最后達成共識,得出共同的結論。我的舉動算是拋磚引玉。
幾年前,我無意間得到了兩件青花瓷,感覺器型獨特,有異域風格,極富美感,說是唐墓出土。
我一直有個習慣,到手的藏品都會把它弄得干干凈凈,結果發現兩件器物的底部都帶有款識,查閱字典和詢問許多的語文老師,都不認識這個字。在與收藏前輩的交談中,得知在唐代有大盈庫之說,有帶盈字款識的陶瓷貢品。而我這兩件器物下面的正是帶盈字款識。那么,這兩件器物既然是唐代的,又是貢品,就應該是文物,而且是非常珍貴的文物。它的出現也許會改寫中國青花瓷的發展歷史。為青花瓷唐代說提供詳實的實物依據。
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本人愿意拿出自己的藏品供國內專家、學者共同研討,為青花瓷唐代說提供依據。
作為瓷器的原產地中國,中國的青花發展史曾由外國人來改寫,我覺得很悲哀。先前國人都認為青花是明代的產物,是一名外國朋友發表了一篇文章,說有元至正款識的青花瓷,經專家認證,從此有了學術界青花瓷的鼻祖元代說的統一共識。
自從我無意間得到了兩件唐盈款的瓷器后,我就對邢窯、鞏縣窯、魯山窯等唐代的產品,增加了關注度,并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
三五年間為了弄清楚是否有唐青花,我找遍了所認識的對瓷器有愛好的眾多朋友,和他們進行廣泛交流,其中不乏國內知名的專家,但全是憑肉眼觀察,沒有一個人說我的藏品是唐代的。因我有實物,我堅信一個事實“真的說不假”“假的說不真”,科學的理論是要尊重客觀事實的,來不得半點虛假。
根據我手中的唐青花瓷,結合我了解的關于青花瓷的知識,我有理由相信我的藏品是唐末的。由于個體的力量是微弱的,所以我呼吁國內專家、學者以及有意愿為中國唐青花說做出貢獻和勇于探索的人們提供自己的藏品,作為研討的標本。
我的藏品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唐末御窯產品,屬于一次燒產品,瓷化成度高,燒成溫度在1200攝氏度以上。理由如下:
初唐和盛唐,唐青花以點彩條彩為主,有簡單的紋飾,施有化妝土,青花發色也不穩定。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審美的需求,以及技術創新技術積累和技術成熟,逐漸由釉上、釉中和釉下發展,到了唐代末期,已相當成熟,且產量巨大。
如我手中的凈瓶(實于器,也叫軍持)瓶身由四瓣拼接而成,它的成型方式是傳承了中唐時期的工藝,器物主體部分看不到轉輪與接胎工藝,而是注漿制胎工藝或模塊制作工藝完成,從而證實了它的需求,它的產能,此工藝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仿制不可能大規模生產)有學者研究顯示,唐宋時期有邢窯、鞏縣窯、定窯的官窯。御窯定燒的瓷,胎質細膩,直接在素胎上掛釉。而民窯大都是粗制胎料,外表罩化妝土后掛釉,形成細質胎與粗質胎并行發展的白瓷燒造軌跡。
這件凈瓶是我在國內瓷器書本圖錄中見到的最富美感,有異域審美風格,符合唐代開放、洋為中用的美學風范。審美水準僅憑窯工的想象是無法達到唐代官僚士大夫貴族階層在禮器使用上的基本要求,應當是由當時宮廷造型師參與制作完成。有邢窯制品的工藝特征。
唐青花分一次入窯和二次入窯燒制,工藝上分釉上、釉中、釉下多種工藝。我的藏品屬于一次入窯燒制的產品,因在藍彩與透明釉表面均出現大小不等的破裂氣泡痕跡,這是因為在燒制的過程中,胎料選用的是北方產的次生高嶺土材質,雜質相對較多,燒制時氣孔率較高。
一次性燒制胎內的空氣、水分沒有事先得到充分的釋放,受熱后吸出受胎面鈷藍彩與透明釉的封閉阻擋,使表面氣泡破裂形成釉表痕跡,在釉層相對較薄的部位,胎表層氣泡破裂,使胎與釉層之間形成氣孔。在空氣濕度大于胎體時,空氣中的水分通過氣孔吸入胎內,當器物被放置在一個干燥的環境下,胎體內的水分及沉積物被排出,形成了器表白色粉末狀物的特征。
唐時所用鈷土礦是由二氧化錳氧化鈷和其他氧化物組成的復合礦,外觀是黑色塊狀或顆粒狀,其中因鈷的著色能力較強,經窯爐冶燒后顯藍色,故用來做青花藍釉的原料。由于唐時研磨技術不如現今成熟,所以,青花料中能見到明顯的黑色的斑點。
根據折射光微觀痕跡鑒別儀觀察,該藏品無做舊痕跡,自然氧化明顯,有明顯的手工沾釉痕跡,符合唐代工藝特征。
在款識底部已發現白色氧化物生成,生成原因有待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員進一步深入細致的研究。
以上之言,僅屬個人觀點,有不妥不當之處,敬請國內專家學者批評指正。本人愿為中國的青花發展史,做出一個瓷文化愛好傳承人應盡的義務和微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