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陶瓷收藏與鑒定
前言:玩古陶瓷的藏友至關重要的是辯真假、定年代、斷窯口,然后才是它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這真假之論、年代、窯口之斷就是鑒定。
關鍵詞:收藏心態 鑒定方法 判斷依據
玩古陶瓷的藏友至關重要的是辯真假、定年代、斷窯口,然后才是它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這真假之論、年代、窯口之斷就是鑒定。鑒定分自我鑒定,請資深藏友鑒定或請專家鑒定。搞收藏離不開鑒定,因為鑒定是收藏的保證。我涉獵古陶瓷收藏有年,前后過目古陶瓷數以千計。參加過各種古陶瓷鑒定會,聽過張甫生、蔡國聲、馬未都等專家的講課,與藏友交流,同好友坐堂論鑒者就更多,并收集了一些古陶瓷資料。經多年來的實戰體會,我感到搞收藏不但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勤學習、通古今,明四方,要多看實物多得經驗,少聽故事少交學費,而且鑒定、鑒賞要得法。
一、收藏要有一個好的心態
在與藏友交流收藏與鑒賞的過程中。發現有兩種心態,一種是信心不足、另一種是固執巳見。
首先,是要建立信心。信心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知識就是要勤學習、分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要通讀中國古陶瓷發展史,熟記各朝各代陶瓷的造型、胎釉、紋飾、制作工藝等特征,理論學習能指導實踐,而實踐又能豐富理論知識。在古陶瓷收藏中,實踐學習是第一重要的,如果沒有豐富的實踐,你就不可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必須到市場上去經受考驗,到市場上去摸爬滾打,通過歷練來提高鑒賞水平,有了一雙火眼金睛,藝高膽大了,在收藏與鑒賞中就會有信心。
其次,就是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對所見之器不能亂加猜測,自亂陣腳,甚至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弄得無所適從。出現這種現象,只能說明我們對識別贗品缺乏必要的鍛煉和閱歷。要知其真必須知其偽,我們要多看贗品,選出一些典型的贗品當作反面教材,不斷總結提高,從而胸有成竹,遇事能拿主見,對器物的真假、年代能作出有真知灼見的判別,而非若明若暗,人云亦云。一件藏品如百看不厭,越看越喜歡,越看越真,那它可能就是真品,這也算是研究鑒定的一個決竅。
收藏與鑒賞心態最關鍵。有個收藏大家說得好,“文物本無價,黃金亦非錢,妙手偶得之,貴在平常心!真假放兩邊,學問擺中間”。南京博物院張甫生教授曾經也說過“識古不窮,貪古不富”。我們搞陶瓷收藏,玩的是知識,玩的是文化。只要我們有一顆平常的心態和一雙火眼金睛,就能收到真古董,好古董,這樣,一是知識上不會貪窮,二是經濟上也不會貧窮。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想發財,見什么買什么,貪得無厭,最后買了一屋里的國寶水貨,不但經濟上受巨大損失,而且知識上、心里上也要受損失。
關于固執巳見。有些藏友收藏目的、心態都沒擺正,總想通過收藏一夜之間變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總想在市場上撿個大漏,幾十元、幾百元買的東西,能值幾十萬元、幾百萬元。曾在古今通寶、楚漢文谷等公司接觸過許多這樣的藏友,看自已的藏品都是真的,都是國寶級的,聽不進不同看法。在收藏中不分析不研究,憑感覺收藏,盲目收藏,依靠所謂的“專家”鑒定,最后造成了很大經濟損失。找專家鑒定并沒有錯,但不能聽信那些所謂專家的謊言。由于鑒定市場的不規范,鑒定專家的操守問題日益突出,有的專家故意把真文物說成假的,有的專家則故意把假文物說成真的,從而大把收取所謂的鑒定費用。有不少鑒定機構內的專家見了藏品就一律說是真的,價格估得很高,還開具毫無用處的鑒定書,每份證書收取幾百上千元的費用。由于這些所謂專家搞亂了所謂藏家,形成了固執巳見傾向。
在和藏友一起鑒賞藏品時,有的藏友拿元青花給我看,我說不看好,不具備那個時代的特點,比例不協調,元代也沒有這種造型,而且有人工做舊的痕跡。而藏友不服氣的說:“經專家鑒定過,專家說是真的而且是精品,能值幾百萬”。這種藏友我見過不少,虛心求學的心態不夠。
我也參加過不少鑒定活動,我對專家鑒定結果的態度是,專家說真,我要弄清真在什么地方,找出真的證椐,說假假在什么地方,找出假的證椐,不盲從,不迷信,要有自已的見解,這樣才能在收藏中提高辨真偽的水平。因為現在的鑒定專家,與市場上的古董一樣,假貨太多,品質太差。貨真價實,名副其實,有德有才的專家有,但數量不太多,我們也難以見到。就是有才有德的專家,鑒定藏品也有他的局限性,所以我們要客觀的,辯證的對待。
二、收藏要講數量和質量
我這里講的收藏數量,就是講收藏真品的數量,不管那個窯口那個年代,只要我們收到了真古董就算入了收藏的門,否則就連收藏的門都沒進。收藏古陶瓷必須要講數量與質量的問題,但我們必須要認識收藏古陶瓷的數量與質量是兩個不同慨念,數量多不等于質量也會隨之上升,不能盲目追求數量,而質量高也不會意味著數量上有所增加,但必須提高質量。根椐我的收藏體會,質量的提高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鑒識沒有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收藏者大多數只能在藏品數量上做文章,而數量上達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對古陶瓷認知程度的加深,以后的收藏就會在質量上下功夫了,這也可以說是帶有普遍性的收藏規律。但有些國寶級的收藏家,在不講數量,不講鑒定知識的積累,盲目的大量的收藏國寶級的官窯瓷器,結果收藏了一屋里水貨,這種例子不在少數。
總之,在收藏的進程中質量是不能強求的,但一定要考慮到鑒賞知識的積累和數量的積累,這里也體現出哲學中量變與質變規律的作用。
三、鑒定要講究方法
跟好一個老師,學好一個鑒定方法,在收藏中就會少走彎路,少交學費。但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要購買古陶瓷鑒定書籍,要多跑圖書館、博物館,那里專業書籍的品種遠遠超過一般書店。到博物館還可看到實物。掌握了一定的鑒別依據后,就能結合收藏品的器型、胎骨、釉色、紋飾、制作工藝,老化痕跡等綜合分析研究,這樣不但能提高鑒賞知識,而且在收藏道路上越走越寬廣,就能取得好的成績。
1、正證法與反證法。
人們在判斷事物時,有兩種思維方式,一是正證法,二是反正法。判斷古陶瓷真偽也是這樣。當你拿到一件陶器或瓷器時,看其哪些特征象真品,逐一認定后作出判斷,這就是正證法。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看到的書都是采用這種教人們鑒別真偽的。反證法則與其相反,是教人們找出與真品不同的地方。如果找不出作偽的證椐,就應該定為真品。我認為在古陶瓷鑒定中,采用反證法比采用正證法更重要更實用。華豫之門首席古陶瓷鑒定專家,毛曉戶先生曾經說過:“我們鑒定古陶瓷就是挑毛病”挑毛病就是反證法,就是要找出與真品的不同點。
2、正確的判斷依椐。
具體講就是通過對器物的造型,胎釉、彩繪、紋飾、款識以及其它制作工藝觀察和分析,找出代表某一時代、某一窯口、某一品種特征的東西。這些就是判斷依椐,也是瓷器真偽的標志,鑒定其實就是標型學,而標型學實際上就是可靠的科學物證,如果離開了這一基礎,則難免會全盤皆錯。要想做到鑒定無誤,就必須掌握正確判斷依據。
然而,目前流行的判斷依椐有些要辯證地,綜合分析判斷,“如鈞窯中的蚯蚓走泥紋”,本來就是燒造工藝中的缺陷,宋鈞瓷先是素燒,然后經多次掛釉復燒,由于胎和釉的特殊性,加上窯溫和氧化還原的變化,宋鈞有三種蚯蚓走泥紋,平展蚯蚓走泥紋,下凹蚯蚓走泥紋,上凸蚯蚓走泥紋?,F在高仿品也能達到這種效果,所以蚯蚓走泥紋作為鑒定宋鈞瓷的依椐,必須與其它鑒定依椐綜合判斷。永樂、宣德時期蘇麻離青的呈色特征,有粗糲,細勻之分,著色方法有濃淡之分,青料細勻顆粒少見,則無結晶斑現象,而著色淺淡,則失去濃艷的特征,這是自然之理。因此,永樂、宣德時期蘇麻離青的呈色迂回空間,變化落差很大,有的濃艷,有的灰暗,甚至有的亮黑,所以鑒定蘇麻離青的真為,也是要辯證地綜合判斷。斷代一般是按照帝王年號分期,這是為了表述上的方便,決不是意味著產品所具有的特征是隨著帝王的更換而變化,而是隨著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人們審美觀和生活習慣的變化,陶工的一代一代地更新而漸漸變化著的,是沿著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的藝術發展常規變化著的。
所以,我們在斷代時掌握產品演變的總趨勢是非常重要的。如元、明青花瓷上的蓮瓣紋,蓮瓣紋分開的是元代的,連著是明代的,這樣絕對的劃分是不正確,湖北省博物館就有一個明青花梅瓶下面的蓮瓣紋是分開的。正確判斷依據,要從國家博物的資料、考古資料、國家級鑒寶專家的論文、書藉和鑒賞資料中去收集,這些資料里的鑒定依椐是比較可靠的。如: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鑒定》,馮先銘的《中國陶瓷史》,張甫生《元青花瓷鑒定》,葉佩蘭《粉彩、琺瑯彩》等等。有了正確判斷依據,判定一件瓷器的真偽,只有其各方面都無懈可擊,才能被確認為真品,然而只要有一處破綻,就足以斷定其偽品。邏輯思維鑒定也不可少,一件真、精、稀的產品,多次在市面上出現就要持疑了。
3、鑒定古陶瓷具體步聚
傳統的古陶瓷鑒定一般可分為看、聽、聞、掂這四步,也就是中醫里頭的“望、聞、問、切”。古陶瓷鑒定實際上也是要調動你所有的感官,進行綜合評判。
(1)看
看(望)是第一位的,是最主要的觀察手段??垂盘沾稍煨?,看其釉面,看其底足,釉面包括三個方面,釉色、釉質、釉的老化跡象等,另外有紋飾和彩繪的,要特別注意觀察它的紋飾和彩繪,看題材內容、畫工及顏色的用料等,如明代青花圖案多為寫意,畫面生動自然,生活氣息較重,有文人畫風的情趣,其民窯瓷囂更是縱情渲染,瀟灑自如。而清代青花則顯得圖案化重,畫面刻板枸謹,吉祥畫意較多,但有創意的甚少,有的畫風則顯得粗俗,累贅。有款識的還要辯認款識的真偽,最后鑒定古陶瓷的胎質和制作工藝也很重要,要認真辯別。古陶瓷泰斗耿寶昌先生對古陶瓷鑒定,總結了四句話,“造型為根本,胎釉最關鍵,紋飾辯時代,款識察真偽”。
(2)聽
一是斷定器物是否完好,口上有毛病的器物,敲出的聲音沙??;二是判定器物瓷化程度,由于燒成的溫度不同,可以把瓷器分為生、半生、半熟、熟四個等級。燒成溫度一般在1150度以下,則其聲若瓦為生;燒成溫度一般在1200度左右,則其聲類硬木為半生;燒成溫度一般在1260度左右,則其聲如石,略有回聲為半熟;燒成溫度若在1320度以上,則其聲像金,回聲悠長余韻悠然為熟。瓷化程度的高低在古陶瓷鑒定中只能作參考,因為古代有很多產品,瓷化程度很高,如宋定窯,宋龍泉窯,現代燒的瓷器也有瓷化程度很低的,如果爐內溫差大,就是同一窯燒的東西瓷化程度也不盡一樣。古代的窯爐要比現代筒陋,又是木柴所燒,因此溫差不會太小,我想同一窯的產品聲音肯定不一樣。不過瓷器聲音沉悶除先天燒制因素外,還有后天因素。瓷器燒得再好其胎內也有微細空隙,特別是出土文物,長期埋入地下遭受地下水的浸蝕,其空隙內會進入水分子和其它堿性物質。由于這種物質的長期作用,其胎質發生變化,瓷化程度會下降,聲音也會變得沉悶,這也是自然舊貌的一種,聲音只能與其它因素一起,在古陶瓷鑒定中只作參考。瓷化程度的高低,既不是瓷器品質好壞的分水嶺,也不是瓷器成敗的試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種、不同釉層釉質的客觀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智慧和能力的最高水平。如汝窯的最佳燒成溫度是在1150度,此種情況下的汝瓷,釉色最純正,釉質最完美,呈半失透狀,欺冰賽玉,溫潤瑩膩,靜穆高雅。鈞瓷的最佳燒成溫度是在1260度左右,因為以銅為著色劑的銅紅窯變的基點就是這個溫度,溫度高了燒飛了,溫度低了紅色不鮮艷。定窯瓷器的胎土細白而耐高溫,所以定窯的成器燒成溫度一般都在1320度以上。
(3)聞
聞就是聞器物的味道,新瓷有新瓷味道,老瓷有老瓷味道,做舊的瓷器有做舊的瓷器味道。特別是出土瓷器和做舊瓷器都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出土瓷器有一種墓中的土香味,(要多聞出土真品才會有所體會)。絕大多數仿品在做舊過程中,都要使用化學藥品,象酸、堿等,它們都有化學藥品的異味,聞也是區分自然舊貌和人工作舊的一種輔助方法。
(4)切
就是上手,掂其重量,觸摸胎釉面的干濕感、潤澀感、軟硬感、滑滯感等等,當然這些手感必須知道其真品的手感,才能體會手感的正確性。干、潤、軟、滑等等,都是來之古瓷的歲月,發自肌夫,來自年輪,是歷史的烙印,是衰變的結果,是滄桑的必然。這種手感是無法復制和再現得了的。造假者也許能蒙騙人們的觀感,但絕對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因此我們要下一番苦功,真正品味出并把握住古瓷手感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實在是古瓷愛好者、收藏者,鑒賞者和鑒定者必修的一項手頭基本功?,F在高仿品日新月異的發展,給宏觀鑒定帶來很多困難,有必要還要借助微觀鑒定和科技手段的鑒定。
總之,搞收藏,牽涉面很廣,收藏鑒定的學問深不可測,中國古陶瓷藝術博大精深。不過,一旦具備了豐富的閱歷和天賜的機緣,再加上深厚的鑒定功力,經過一生的追求,是有可能集藏到一、二件足以傲人的珍寶。當然,魄力、財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這里面最重要的還是鑒定水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眼力"。這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是真本事。
我相信,只要大家有恒心,有信心,通過不斷摸索和揣摩,積累經驗,就一定會取得進展,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