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書法藝術賞析
關鍵詞:毛澤東、書法作品、藝術賞析
毛澤東是一位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更是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和書法家,凡是讀過他的詩和看過他的書法的人,無不為他那革命的浪漫的情懷,馳思豐富的想象、氣壯山河的宏大氣魄和昂揚的激情而嘆服!
毛澤東一生的書法似一部史詩,反映了中國當代歷史的雄奇壯美和曲折澎湃,革命戰爭年代,毛主席為人民解放事業那種孜孜尋求、艱苦卓越的奮斗精神,在他的書法尤其是化入詩魂溶為一體的獨特書法中得以充分體現。建國后,他為了國家繁榮富強所作的種種努力,那種高瞻遠矚雄視未來的樂觀心態,又成為鼓舞人們前進的力量;國際環境惡劣時,他那種傲然不群的精神,又無時不在地增強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無論是井岡山時期,還是長征路上,無論是意氣風發的年代,還是經濟困難時期,我們都可以從毛主席書法中的神采飛揚和鏗鏘婉轉,看到聽到時代的腳步聲,可以從中體悟到毛澤東的偉大人格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作為一名革命者和書法家,其詩詞和書法寫意、詠物、抒情都是以“言志”為主,為教育人民,團結人民,打擊敵人,揭露丑惡行為,他以革命家的壯懷和書法家的熱情,在我們面前展開一幅幅波瀾壯闊、絢麗多姿的歷史畫卷。
毛澤東具有濃厚的浪漫氣質,長于形象思維,又富于革命激情,他寫出的作品一師二王之法,秉懷素的奔放,創自己的節奏和旋律,以有法為本,以無法創新,源于師法而不囿于師法,創新而不離本源,散淡自由,不脫規范,信手游刃,節奏有序,秀雅而不輕佻,遒勁而不拘謹。他擅于把強烈深沉的感情蘊藏在生動的書法之中,情濃縮而含蓄、景生動而傳神。
毛澤東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極具收藏價值。
毛澤東作為偉大的革命家的同時,也是當代久負盛名的書法家。他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墨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報刊雜志的題頭,在書籍的封面,在巨大的建筑物的門額,在革命志士的墓碑,都可以見到他的墨跡。中國人民和外國友人,無不以一睹他的墨跡為快,也無不以得他的一紙墨跡為幸。因而對他的書法藝術進行研究和探討,使人們了解他深厚的書法藝術修養、獨特的藝術風格,光輝的書法藝術典范,對于評價毛澤東一生的豐功偉績,認識毛澤東的書法在中國藝術寶庫中的地位,都有十分裨益。
學書是講究師承的,沒有師承便談不上書法修養。中國的書法以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分布構成造型美而作為一門藝術,其源甚遠,其流甚長。要具備這方面的修養,誠非易事。遠古的“甲骨文”、“鐘鼎文”,周代的“大篆”。而后的隸、楷、草書,至東漢末年,各種字體發展較為完備。兩千多年來,歷代書家群星璀璨。秦李斯的小篆、漢蔡邕的“八分”,張芝的“章草”,三國鐘繇的“真書”、晉二王的行草和楷書,陳智永的“真草”,唐虞世南、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孫過庭的草書,五代楊凝的行草,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行草;元趙子昂、鮮于樞、康里夔、鄧文原的楷書和行書;明祝元明、文征明、王雅宜、陳道復、張瑞國、董其昌、米萬鐘、王鐸的行書、草書和楷書;清鄧石如、伊秉綬、黃小松、錢大昕以及包慎伯、康有為、何子賴等的篆隸、金石、寫碑等,真可謂琳瑯滿目,五彩繽紛。然而,縱觀歷朝書家學書實踐,無不含辛茹苦經歷了畢生的苦練,始成一代名家。毛澤東亦復如此,他博覽群書,深諳個中奧妙。
早在毛澤東少年時期,就讀韶山東山小學時,他就對毛筆字很感興趣,每次臨池,總是一筆不拘。1917年至1918年在湖南長沙上第一師范時,盡管當時課業繁重,仍以極大的毅力臨習碑帖,從現在發現僅存的一張明信片上和他抄錄的屈原的《離騷》句,他親筆寫的借書條和當年他在《倫理學原理》一書上用小楷批閱的12100多個字來賞析,已可見他當時用筆就比較嚴謹,較有功力,受到晉唐楷書的影響了。后來,毛澤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經歷了中國革命的狂風巨浪,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在書法上踏踏實實下功夫。在延安時,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日理萬機時常批閱法帖,一套晉唐小楷時常帶在身邊。那時他的書法已日臻完美,顯示出用筆恣肆,剛勁挺拔,氣勢磅礴。全國解放后,毛澤東有機會、有條件更多的閱讀法帖。1949年12月他出國訪問蘇聯時,也以“三希堂法帖”一套同隨,無論工作多忙,他都擠出時間研磨揮毫。從1955年起,他請身邊的工作人員廣置碑帖,他十分重視祖國傳統的書法遺產,并借以奠定了自己深厚的書法藝術基礎和精髓的書法藝術修養,才使得他的書法具有杰出的成就。
唐書法家李北海曾說:“學我者病,似我者死”。李公此語極為深刻,確實道出了書法藝術上繼承與發展關系的真諦。書法藝術和其它傳統的民族藝術一樣,也應有繼承和發展。要繼承就得師古,要發展就得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風格,亦談不上繼承和發展。
毛澤東的書法在吸取唐代狂草特色的基礎上,跳出舊框,推陳出新,創造出自己熱情奔放,開闊活潑,酣暢流利的風格。他的書法,確有云水翻騰之勢,風雷激蕩之姿,游刃自如,實為獨樹一幟。
毛澤東的筆法以圓為主,方圓并施。他的墨跡無論是提按、頓挫、粗細、輕重、強弱、疾徐,還是起筆與收筆都極富藝術匠心。毛澤東早年尚楷書,后來多行書,晚年則以行書和草書為主。他執筆常是雙苞、懸腕,運筆是中鋒。毛澤東早年使用狼毫和兼毫較硬的筆。50年代中期以后,則改用羊毫,同時,他也善用長鋒羊毫,其筆法不像南派書風那樣過于秀美多姿。他以園為主的筆法,在方圓并施入了磅礴之氣。這是我們從公開發表的作品中窺探的。除用毛筆書寫外,他起草文稿、批閱文件,善用鉛筆,也用鋼筆,其筆法于剛硬中見圓轉柔和,輕重有致,與毛筆所書有異曲同工之妙,皆具運筆如風點畫精妙、剛健雄拔,流韻宏壯之特色。其毫端所至,皆淋漓盡致,涉筆成趣,輕重徐疾,張弛有致,有開有闔,忽斷忽續,豁達流暢,自動自如,無不出現“字有八面”的氣勢。
毛澤東書法的墨法飄揚灑脫,變化無窮。古今書家,無不通曉枯濕濃淡,知白守黑這一重要環節。墨法得當則可顯示高雅風神,使人感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潤燥互應,飄揚灑脫。墨太濃則板滯,墨太淡則無神。潤可取妍,燥可取險,潤燥相雜,筆韻兼得。毛澤東的墨法達到了這個境界。
毛澤東的章法氣象洋穆、全章貫氣。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他的書作中,無論是長卷還是小幅,其章法都非常嚴謹,極富韻律。書法作品的章法最根本的是橫直有序,左右相得益彰。在章法的藝術處理上,必須使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當,大小互宜,照應錯綜,顧盼有情,字里行間,筋脈相連。否則便雜亂無章,松弛散亂,使人看了感覺礙眼費神,不易認讀。在布白上,他是崇尚自然參差而不故作神態的。
他作書并不太講究紙的質地,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筆墨和紙張都是相當緊張和稀缺的貴重物品,只要是聽到前線有高興的戰報或高興的事發生,便興趣而起隨手拿起電報紙、黃馬蘭紙或是煙盒之類的紙提筆揮毫,無論是在什么紙上的墨跡,都不失獨特的風格和光彩。
毛澤東生前對書法藝術的偉大實踐,為我們繼承祖國的書法藝術遺產樹立了光輝榜樣。盡管他的書法藝術根基渾厚,終生博覽群帖,書道諳熟于胸,但他并不以此為滿足,總是孜孜不倦、學而不厭。他在書法藝術實踐上的許多特點是不可磨滅的,堪為我們書法愛好者的光輝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