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琴在傳統繪畫中圖像表現力的識讀
關鍵詞:古琴 傳統繪畫 圖像表現力 識讀
古琴,亦名七弦琴,相傳為伏羲氏所斫,初為五弦,自周秦至今古琴一直為七弦,十三徽。桐面梓底,面圓法天,底方法地。傳世古琴一般形制為唐圓宋扁,又因造型差異而名其式。作為傳統音樂,琴樂代表了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一條主要脈絡,被稱為中華正聲。1977年美國旅行者飛船上,所攜帶的永久性反復播送的噴金唱片中,中國音樂只收錄了由古琴家管平湖彈奏的古琴曲《流水》,千百年的古曲從此在太空里回響著,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宣布:中國的古琴藝術被正式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資文化遺產,賦予古琴藝術世界級的標志。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繪畫中,以古琴為題材的作品屢見不鮮,從東晉顧愷之的《斫琴圖》開始到清末的1500年里,古琴在傳統繪畫中的圖像表現在“帝王與琴”、“文人與琴”、“自然山水與琴”,并透露出古琴的發展史。通常在畫面中表現出有攜琴(或抱、或背),有撫琴(或幾上、或膝上),操琴者有帝王、文人和仕女。大部分畫作對“琴與人”、“琴與景”的描繪明朗生動。甚至有些畫作帶有寫實性,稱為中國古代繪畫中的瑰寶。
本文嘗試對古琴在傳統繪畫中圖像表現力的識讀,并參照俄國文藝評論家帕羅夫斯基把圖像詮釋大致分為:對圖像“自然意義”的認定、對圖像“傳統意義”的認定、對圖像背后的歷史文化的探究。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一、圖像中表現的“帝王與琴”體現了古代統治者“禮樂治政”、“弦歌之治”的特征。
中國古代的“禮”、“樂”治國,《禮記·樂記》中作了明確表達:“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笆枪手问乐园惨詷?,其政和;亂世之言怨之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心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各代帝王對于“制樂”、“禮樂”都十分重視。作為國家政治方面最重要的事務?!耙詷返陆虈印卑选皹贰绷袨槭看蠓虮仨殞W習的六藝之一,他們認為,禮樂與政治息息相通,“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引子貢語)。通過音樂的社會性力量,可以實現太平盛世的理想。作為樂之器的古琴在“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嵇康《琴賦》)。由于古琴在數千年中的完美存在,這種賦予東方哲學特色的藝術超過了任何一種樂器,也決不是一般民間音樂能比擬和企及的。直接體現了古琴在中國古代“禮樂“和“禮教”之中的重要地位。也就自然地得到了古代帝王的喜愛和推崇。
傳統繪畫中表現出的“帝王與琴”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帝王對古琴的密切聯系。如傳世名畫,宋徽宗《文會圖》與《聽琴圖》就是最生動的寫照?!段臅D》(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描繪宋徽宗與一群文人學士御花園內彈琴吟詩的情景?!堵犌賵D》(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則描繪在一棵高聳入云的青松之下,宋徽宗身穿常服信手彈琴,旁邊山石之上有兩人,正側耳傾聽的情景。構圖簡潔,用筆細潤,筆墨工整,賦色清雅。蒼松翠竹,裊裊相影,奇石名花,僮仆側立。此圖呈現一派古雅、高貴的風格?!堵犌賵D》圖像表現出一代帝王親撫古琴并入畫,開創中國古代“帝王與琴”的先河。在其影響下,朝野上下及后世無不以能琴為榮。清佚名《胤禎行樂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雍正著道裝在竹林山石間撫琴行樂的情景。清郎世寧《弘歷觀畫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描繪乾隆皇帝坐在濃蔭下凝神聚氣 觀看丁觀鵬所畫的《洗象圖》,畫中下方有一僮仆抱有一琴。清《熏風琴韻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再現老年的乾隆身穿漢族服飾和衣冠,安詳自得地將古琴放在盤膝上,雙手撫著琴弦悠悠陶醉的情景。乾隆帝自幼琴棋書畫樣樣皆通。他聽侍臣唐侃彈琴,曾寫詩一首以記其事,詩云“蕭森梧竹含秋清,銀猊吐篆縈風輕。虛堂萬籟俱閑寂,唐侃琴操鏘鏘鳴。一弱再撫余音杳,松風水月襟懷渺。孤鶴橫空唳一聲,繁絲弱竹喧群鳥?!?,他還熱衷于收藏歷代名琴。還請侍臣梁詩正、唐侃將其藏琴斷代品評,逐一編號,繪制成冊,記錄存世。這首詩就刻在乾隆收藏的頭等三號宋琴“九霄鳴佩”上。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對撫琴人之姿勢就有生動的描寫。有詩云:“頭如青山點,手如白云飛”。明崇禎帝會彈古琴三十余曲,都是蜀人楊正經的傳授,他特別喜歡《漢宮秋》并常流露出有意修明雅樂。明憲宗帝能琴也名冠一時,傳世刻有“廣運之寶”印鑒的各式成化御制琴當可為證。另元代忽必烈,明代寧王、衡王、益王、潞王,清代嘉慶帝皆能琴,愛琴著稱于世。
古琴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圖像表現出:在“禮樂治政”為主線的封建社會中,古琴以它厚重的人文積淀,目睹了中華民族的興衰,琴韻三千年,它美妙的音色,發出天籟的情感,為中華文明注入深沉、渾厚的絕響,增添古樸、蒼茫的神韻。各代帝王能琴、愛琴的“垂范”精神,極大地推動了以“古琴為依托的琴學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封建帝王起到了積極的主導作用。
二、圖像中表現的“文人與琴”,體現了古代文人“士無故不撤琴瑟”為一種時尚的特征。
中國古代許多文人士大夫借古琴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性情與人格精神?!罢{素琴,閱金經”不只是高雅的裝飾,更是言志的媒介,文人的象征。在文人士大夫和一些大家閨秀的竹樓、草堂、茅舍、樓閣、雅園內盡顯“琴書瀟灑”的文人生活或“偃仰嘯歌”的文人意趣。元代倪瓚《水竹居圖》(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畫里雖無琴,卻隱茅舍中。還是圖中倪瓚自識賦詩云:“僦得城東二畝居,水光竹色照琴書。晨起開軒驚宿鳥,詩成洗研沒游魚”,使人們從“水光竹色照琴書”中悟出了“畫中無琴勝有琴”。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笆繜o故不撤琴瑟”,“君子近琴瑟”,總是和文人墨客形影不離。白居易的《廬山草堂記》就描述他的廬山草堂的室內陳設:“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另有明人小詩“ 一琴幾上閑,窗上數竹碧。簾寂空無人,春風吹自入”。紅樓夢中對林黛玉的居室是這樣描述的:“窗外是鳳尾聲聲,龍吟細細,翠色修竹。室內是湘簾垂地,琴幾香爐,淡雅而清幽?!鼻僭谖娜耸看蠓蛑虚g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時常以琴賦詩,揮毫寫字,以琴會友,就出現那“琴與人”;“琴與詩”;“琴與茶”;“琴與酒”的一些故事來。明代史忠《雜畫冊十二圖》(現藏上海博物館),這套《雜畫冊》、從攜琴訪友,柳下垂釣,山道行吟、荷塘蓮花,一溪秋色,江山風帆,水榭觀景,溪亭獨釣,廬塘泊舟,樹下閑眺,江天晚照,攜琴晚歸。把文人墨客一天的出游生活經歷完整地刻畫出來。明尤求的畫作反映了陶淵明與其膝上的無弦之琴,傳說他時常靜坐著,膝上是一把無弦的琴,卻輕聲低吟。真正的琴人,或許根本不需要什么曲調,音樂就存于自己的內心,詩人陶淵明的一首詩中寫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正表達了琴人這種超脫的意境。清石濤《對牛彈琴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作者在圖中自題:“世上琴聲盡說假, 不如此牛聽得真”等詩句,反映出作者難遇知音,孤獨落寞的心境。在傳統繪畫中女子與琴的描寫,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明吳傳《武陵春》(藏北京故宮博物館)、明杜堇《宮中圖》(現藏上海博物院)、清 黃慎《春夜宴桃李園圖》和《攜琴仕女圖》(均藏泰州市博物館)、清 潘振鏞《瀟湘水云圖扇》(現藏浙江德清縣博物館),這些繪畫中有侍女和宮女,她們在圖中或攜琴、或撫琴、或聽琴,都生動地展現了古代女子與琴的情結,更增添了古琴在傳統繪畫中的圖像表現力的美感。宋 趙佶《聽琴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明 鄒迪光《松風聽琴圖》(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清 張鑒《松山聽琴圖》(現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這些畫卷又從聽琴這個側重面叫人們品味琴曲,回味聽琴的感受。唐 白居易《聽幽蘭》:“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贝嗽姷莱雎犌僬哌_到“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蹦欠N無我的佳境。唐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钡莱雎犌僬咴谝磺K了之際。那種輕快在不知不覺中“碧山暮,秋云暗”。清 張遠《劉源像》軸(現藏浙江省博物館)、此圖不是一幅普通的人物肖像。張遠擅長畫人物肖像用筆暈染,形象生動入神。圖中劉源身穿無領便裝作立勢,右手提于胸前,做操琴前的手指活動。眼光靈銳,略在凝思。兩個童仆一個正從行包之中捧出琴譜數冊,一位正解琴衣,古琴已露出一半,全圖極富動感,三人姿態各有不同,卻為古琴所動。這幅傳統繪畫對文人墨客在操琴之前熱身準備做一番生動可信的描繪。
扶一曲高山,巍巍如臨。扶一曲流水,洋洋清心。即是彈者的感受,更是聽者的感受,從《高山》里出來,滿身煙霞散不盡,“而從《流水》中來,更是曉來但覺衣裳濕?!敝挥性诼犌鷷r,才能靜下心來,等那知音尋來,有感悟的聽琴者,乃知音也。
傳統繪畫圖像中表現的“文人與琴”,深動刻畫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與古琴,密不可分的情結。一方面由于文人的喜琴、愛琴、善琴。賦琴詩、繪琴畫、著琴學,而推動了古琴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古琴在數千年歷史長河里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古琴以它那獨特藝術魅力,浸潤著文人的心田,達到身心俱靜。更是將自己的人生觀、道德觀、人與自然的和諧,個人的喜怒哀樂,傾注于曲中。達到修身養性與文人風度的激活。
三、圖像中表現的“自然山水與琴”,體現了古代琴人視山水之間為“安放精神與靈魂的地方”的特征。
中國傳統山水畫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它典型的反映了中國古典和諧美,要求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樸素和諧統一。大量的傳統山水畫中把古代琴人,攜琴于山道、渡口、舟橋。操琴于松下,水邊,草堂,人物與古琴在山水畫中雖占極小部分,但處于畫面中心顯著位置、符合作品主題思想。
我們從這些傳統繪畫中表現出來的“自然山水與琴”,思考著古代琴與天地自然,人生觀念之間的關系,感知琴與天與地,與人與情的關系,從中領悟古代“自然山水與琴的真諦”。
趙孟頫《松蔭會琴圖》,(現藏美國王已千先生懷云樓),此圖以青綠設色,石邊水畔,古松高聳。高士撫琴動操,知音端坐聆聽。侍童側立,神態專注。描述有客過訪,松下會琴,相與嗟賞,閑情高雅的文人生活。元朱德潤《林下鳴琴圖》(現藏與北京故宮博物館),圖中三位高士坐與松下,一人撫琴,二人談論正濃。連那一位船翁正握槳輕搖,也想靠近聆聽一曲,表現了文人的那般逸興。元佚名《扁舟傲睨圖》(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圖中遠山青峰疊嶂,古寺掩映,近岸陂陀老松,一舟泊于水邊,舟船之上置一長方矮幾,一位老翁撫琴,一人執棹而立,一人彎腰烹茶,近樹遠山,淡雅青綠,意境深遠,寫實生動。明戴進《溪堂詩思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圖中層嶂疊翠,雜樹成林,山泉蜿蜒,煙云迷朦。山麓林下,茅堂臨溪,一老者端坐堂前,一侍者橋上抱琴而來。圖像生動表現,“老者等琴”,“侍童送琴”的意境。明杜瓊《友松圖》《山水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描述著攜琴訪友的情景。明陳宗源《洪崖山房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描繪了翰林侍講胡儼致仕歸隱,在江西南昌城西洪崖上營建山莊。圖中有攜琴來訪者。明仇英《松林草堂圖》《桃源仙境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前圖描述了琴者操琴之后,古琴閑置草堂,琴者林中信步的情景。后圖幾位長著正撫琴論事。
中國傳統繪畫大量的圖像表現了把文人攜琴撫琴聽琴融入山水之中,為什么琴人視山水之間為“安放精神于靈魂的地方”呢!劉勰在他的著名的《文心雕龍》里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泵髂蹏枷爰彝醮皆谒摹断μ糜涝痪w論內編》里說:“不能作景語,又何能作情語邪?古人絕唱句多景語,如‘高臺多悲風,蝴蝶飛南國’,‘池塘生春草,亭皋木葉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惫徘偾V從曲名一見就知是“景曲”.如古曲“春江花月夜”“春山聽杜鵑”,“秋江夜泊”,“平沙落雁”,“梧葉舞秋風”,“高山”,“流水”“石上流泉”等。還真是“以寫景之心觀言情,則身心中獨喻之徽,輕安拈出”。心與景的結合是詩,心與景的結合也是曲,在這里蘇軾說的最直白,在《書醉翁操后》中云:“信手彈琴而與泉會??v筆作詩而與琴會?!蔽覀冊賮砘匚兑淮文恰皳嵋磺呱?,巍巍如臨。撫一曲流水,洋洋清心?!钡母惺?。如果在高山峻嶺中撫一曲“高山”,在江河溪水之畔撫一曲“流水”,那心底與眼前的感受就會強烈地交融與互映。身處其境,心與琴游,身心得到那般充實的愉悅。王維在《酬張少府》一詩中流露出隱于青山之間的感受:“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那般“惟好靜”、“返歸林”、松風琴韻,其樂無窮。
周秦以來,琴樂由廟堂雅奏,逐漸走向山林,走向茅堂,走向那安放精神與靈魂的地方,文人們棄平原之塵,而取高山之煙霞,把自然山林當作知己,寄意林泉之間,潛心與自然山水對話,把情感與自然山水配合起來,這種生命體驗孕育著精神生活之根,必然早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而形成了富于文人雅趣與深厚文化內涵。
四、圖像中表現的“傳統文化與琴”體現了以圍繞古琴而形成的獨立完整的“琴學”體系,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
傳統繪畫圖像表現了古代琴史悠長,形制多樣。東晉顧愷之(345-406)《斫琴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生動描繪古代能工巧匠,文人學士正在制作古琴的場景。圖中共有14人,分工明確,從備料斷板,制弦配件,外采急回,琴人試奏。除了琴前驗收官員外,其他人員著裝統一。該場所應為宮廷制作古琴的御琴房,絕不同于一般制琴小作坊。已制作完工的琴形制應為師曠式?!俄角賵D》是一幅直接生動反映中國古代古琴的劃時代優秀作品。
我們還可以從傳統繪畫圖像中看到各朝代古琴的形制,清黃慎《攜琴仕女圖》(現藏泰州市博物院),圖中一仕女攜持之琴應為五百衲雷威琴,《十國春秋拾遺》載:錢氏有雷威琴,中有題云:“嶧陽孫枝,匠成雅器,一聽秋掌,三月忘味”?!对茻熯^眼錄》載:“吳越五百衲雷威琴,極薄而輕,異物也”。(《私家藏書》全史宮詞)。明吳偉《武陵春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古琴形制應為仲尼式。明杜堇《宮中圖》(現藏上海博物院),圖中古琴形制應為仲尼式。宋郭沔《瀟江水云閣》圖中古琴形制應為師曠式。清朗世寧《弘歷觀畫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古琴應為仲尼式。清佚名《胤禎行樂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古琴應為師曠式。
在傳統繪畫圖像的背后表現我國古代琴學的傳播在歷史上,往往具有“京師文化”的性質,這一傳教特點自西周便已形成,從《詩經》、《周禮》等典籍中都可以看到。歷代王朝的京城,既是國家教育活動最為集中的地方,是文人階層各類人才最為集中之處,也是形成琴學傳承的集中地。古代琴學專著也就相當豐富了。如嵇康《琴賦》、蔡邕《琴操》、劉籍《琴議》、成玉礀《琴說》、袁桶《琴述》等。薛易簡《琴訣》、朱熹《琴律》,還有大量琴譜得到保存流傳:如《松弦館琴譜》、《藏春塢琴譜》、《大還閣琴譜》、《虞山李氏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梅庵曲譜》、《青山琴譜》、《誠一堂琴譜》、《太言大全集》、《穎陽琴譜》、《龍吟館琴譜》、《神奇秘譜》等。
中國古琴文化,即琴學有著三千年的歷史沉積,成果豐厚,歷朝歷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琴家,帝王無不與琴有著聯系,留下一份份珍貴的篇章。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連西方也有這樣的共識“沒有任何樂器能在體現中國偉大的傳統文化氣息能力上與古琴相比”(1986年5月15日《法蘭克福匯報》“寂靜的音響;來自中國”)
結束語
古琴、古畫是中國傳統文化兩大板塊。圍繞它們的話題是那樣的寬廣。當識讀古畫中的古琴的時候,在兩大板塊碰撞的那時刻,我們才發覺到:“中國國畫的寫意與古琴的意境是一樣的美好”。
“曲終人不見,江山數峰青”。
參考書錄
1.《中國古書畫家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2.《中國山水畫全集》(上、中、下),西苑出版社。
3.《古音正宗》,龐歡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
4.《琴學備要》,顧美羹著,上海音樂出版社。
5.《古琴》,林西莉著,三聯書店。
6.《秋籟居琴話》,成公亮著,三聯書店。
7.《圖像證史》,(英)彼得·伯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