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銅鎏金藏式佛像
明永樂銅鎏金藏式佛像
據《明實錄》明廷首次賜予西藏僧人佛像是永樂六年(1408年),此年“如來大寶法王哈里麻辭舊·賜白金·彩幣佛像等物,仍遣中官護送”。這些佛像雖然并沒有說明是宮廷所造,但此后每次西藏僧人辭陛,都要賞賜圖書、佛像、佛經、儀仗、瓷器、馬鞍、珠寶等??芍鹣褚殉蔀椴豢扇鄙俚睦ǘY品,其需求量大,自然要專門制作。以上可以推知,明朝廷將賜像加以制度化約始于永樂六年,且佛像制作尚有呈祥進覽,試制修改等一系列程序,據多年研究發現,實際制作應該還早些。
明朝廷造像帶款的目前只見有“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二種,均陰刻于臺座前方臺面上,款式規正,字體優美。字的順序為從左朝右念讀。目前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般款式正對著觀者,也有少數刻款是字倒置的,不知何故。傳世的永樂鎏金銅佛像造型優美,金色充足,尺寸多在二三十厘米左右,大小適中。
傳世的御用監佛作出品的佛像,題材上多數為顯宗的釋迦佛、長壽佛、觀世音菩薩、文殊、白度母、綠度母等,尤以各種度母像數量多而造型精美,指導思想上尊揚顯宗,那種密宗的多手多臂,形象怪延的佛像所見不多,男女雙身面對面的所謂歡喜佛像所見甚少甚稀,一般為彩色。
藏佛造型優美,比例適中,手腳等細部極有寫實性。而漢佛造型端莊工整,頭偏大,姿態較僵板。手腳等刻畫地原很概念化,總體上趨于程式化。
下面來論一下永樂佛的特征。
1.面相
永樂的佛更優美,表情更含蓄,高鼻薄唇,略蘊柔媚之態。
2.佛身
腰部細瘦,腰部以下呈扇形,上半身偏瘦長,菩薩袒上身,小腹緊收,臍窩深陷,富有彈性,極富人體之美,尤其是手腳的刻畫寫實性很強。
3.佛冠
制作很規整,雕飾精美,束冠的幅帶較短,多數呈U字型,緊貼耳部向上彎曲,束扎的小結成蝶形。
4.耳珰
大而圓,飾連珠紋,制作精致,特別是耳垂大而柔軟,有的帶圓型飾紋,更富有動感、美感。
5.蓮座
均為低矮,束腰部內收,夾角成銳角。上下有二層蓮珠紋。蓮瓣的內緣紋飾很飽滿,尖端部上卷成三顆圓珠狀。
6.銅質
永樂的佛像銅質均為紅銅,金色偏桔黃,多數佛像表面層金色在凸起的部分腐蝕后,有發黑的現象。
7.底蓋
由于紅銅質地柔軟,佛像底部的蓋和周壁的固定方法為包底,即底邊包卷住底蓋??芍宕鹣穸酁辄S銅,銅質硬脆,器壁厚實,故底邊剁出三角形毛刺以固定底蓋,俗稱為剁底。這是鑒定明、清時代的佛像最可靠的方法。監佛制作的工匠是從各地舉薦而來的,有特殊技藝者,內中自然有藏族等少數民族和尼泊爾、印度等域外人。西藏佛像可說是一種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中華地方特色的特殊工藝,由于藏族工匠和漢族工匠之手的佛像在風格上可以說截然異趣,一望而知。
永樂宮廷造像風格上主要來源于西藏,但又和西藏本土造佛像不完全相同。它畢竟是皇室御造,故風格上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標準,又有內地佛像的衣紋流暢,富麗華美,制作了體現出皇室氣派的雍容華貴的佛像樣式。
綜上所述,是根據我研究和在市場上見到及查閱大量的資料后的一點體會,明代造佛像也有某府某王所私人定制,但風格上采用皇室的樣品來鑄造,在鑒定的過程中,抓住各種細節,使我們進一步認清明代永樂佛像的真偽。
《湖北古玩研究》總第四期
上一篇:淺淡銀鑲金錘胎嵌寶石八方亭式佛龕
文章評論
發表評論:(匿名發表無需登錄,已登錄用戶可直接發表。) 登錄狀態:
未登錄,點擊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