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記。梓人為簨虡》與曾侯乙編鐘簨虡
關鍵詞:考工記 梓人 簨虡 編鐘
鐘磬樂懸制度是西周禮樂制度核心內容之一,是一套十分嚴密的封諸侯、建國家的等級制度。各級侯王貴族在分配使用,列鼎樂懸、樂曲樂隊、場合規格有嚴格規定,其目的是加強中央與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系,加強中央政權的控制。
編鐘為眾樂之首,簨虡為懸掛編鐘的支架。西周時期的簨虡至今尚未發掘,迄今發掘的絕大部份是春秋戰國時期遺物 (1) ,固始侯古堆M1、信陽長臺關M1、涪陵小田溪M1、晉寧石寨山M6、淅川下寺M2、信陽長臺關M2、江陵天星觀M1、隨縣曾侯乙墓、江天星觀M1等十二例簨虡幾乎是戰國時期的,只有少數是春秋和漢代的。(1)從這些考古發現來看,編鐘簨虡主要有兩種排列形式:一字形和曲尺形。但是,這些簨虡都沒有達到《周禮??脊び?。梓人為簨虡》中有關簨虡裝飾造型的規范。
以下通過解讀《考工記。梓人為簨虡》,深入了解西周簨虡制作工藝,將之與已發掘的簨虡對比,了解彼此間的優劣,從而分析出目前巳出土發掘的簨虡,與《考工記。梓人為簨虡》所工藝規范有何差距。
根據《考工記》中對簨虡工藝規范記述,與迄今巳出土發掘的簨虡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十二例已發掘的簨虡制作工藝,與《考工記》中對簨虡工藝規范,相差甚遠。
盡管《周禮??脊び洝返某蓵甏两裆袩o定論,但這部著作記錄先秦關于手工業各種工種設計規范和制造工藝,大量保留先秦手工業技藝和美術資料。同時反映當時的思想觀念。在《考工記。梓人為簨虡》篇中,對制作簨虡工藝要求很高,很詳細,很形象。反映了周朝統治者對制作簨虡工藝要求之嚴格。
《周禮??脊び?。梓人為簨虡》
〈原文〉梓人為簨虡。
〈譯意)“梓人”是專門制作簨虡木工巧匠。懸掛鐘磬支架的橫梁叫“簨”,頂托橫梁的直立柱叫“虡”?!墩f文》對“虡”字的解釋是:“虡,鐘鼓之柎也,飾為猛獸......” 。
〈原文〉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贏者”、“羽者”、“鱗者”。
〈譯意)世上大禽獸可分為五類:
1.“脂者”——牛、羊,脂肪堅實的動物;
2.“膏者”——家豬,膏脂肥胖的動物;
3.“贏者”——虎、螭、天祿、辟邪等,猛獸;
4.“羽者”——鳳鳥,有翼羽的動物;
5.“鱗者”——龍蛇,身體帶鱗的動物 。
〈原文〉宗廟之事,脂者、膏者 以為牲;贏者 、羽者 、鱗者 以為簨虡。
〈譯意)在宗廟祭祀時,用牛羊、家豬作犧牲;用虎、螭、鳳、鳥、龍、蛇等動物形象,做簨虡上的裝飾題材。
〈原文〉外骨、內骨,卻行、紆行、以脰鳴者、以注鳴者、以旁鳴者、以翼鳴者、以股鳴者、以胸鳴者,謂之小蟲之屬,以為雕琢。
〈譯意)外骨——龜類;內骨——鱉類;卻行、紆行——蚯蚓爬蟲類;頸鳴、旁鳴、翼鳴、股鳴、胸鳴——不同形態、不同鳴叫方式的小型動物,如蛙、魚、蛇、蜥、蟬、蚯蚓等等,都是“小蟲之屬”, 只作玉器上雕琢,不能做為簨虡上的裝飾題材。
〈原文〉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燿后,大體短脰,若是者謂之臝屬。恒有力而不能走,其聲大而宏。有力而不能走,則于任重宜;大聲而宏。
〈譯意〉厚唇掩口,凸目短耳,胸寬豐臀,體壯頸部粗短,這就是“贏屬”的形象。它們雄壯不善奔走卻能負重,咆哮聲音宏亮而不失威儀。
〈原文〉有力而不能走,則于任重宜,大聲而宏 ,則于鐘宜,若是者以為鐘虡,是故擊其所懸而由其虡鳴。
〈譯意〉雄壯威猛而聲音宏亮的形象特點,宜作鐘虡的裝飾,當擊鐘奏樂時,它們形象便使人產生聯想作用,好像也在一起齊聲共鳴。
〈原文〉銳喙,決吻,數目,顅脰,小體,騫腹,若是者謂之羽屬。恒無力而輕,其聲清陽而遠聞。
〈譯意〉尖喙長嘴,細目長頸,身小腹曲是鳳鳥的特征。它們輕盈柔軟鳴叫聲清揚嘹亮,遠處都能聽聞。
〈原文〉無力而輕,則于任輕宜;其聲清陽而遠聞,則于磬宜若是者以為磬虡,故擊其所縣而由其虡鳴。
〈譯意〉身小輕盈柔軟而鳴聲清揚嘹亮遠聞的鳳鳥,宜用作磬虡的裝飾。其形象在擊奏樂時,便使人產生聯想,好像它們也和鐘磬一起張口共鳴。
〈原文〉小首而長,摶身而鴻,若是者謂之鱗屬,以為筍。
〈譯意〉頭小而身體修長圓渾,是鱗屬的特征,適于用作鐘虡的橫梁。
〈原文〉凡攫閷援筶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譯意〉在處理猛獸猛禽動物造型時,如龍蛇鷹鳥之類兇惡鷙野的動物,要強調足爪蜷曲要深刻有力,眼睛怒目要凸出有神,鱗甲翹起要清晰生動。
〈原文〉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則于眡必撥爾而怒。茍撥爾而怒,則于任重宜,且其匪色必似鳴矣。
〈譯意〉足爪蜷曲,眼睜凸出,鱗甲翹起,搏斗前蓄勢待發的猙獰形象。這動物形象給人一種在負重的同時,又能輕易奮鳴的感覺。
〈原文〉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穨爾如委矣,茍穨爾如委,則加任焉,則必如將廢措,其匪色必似不鳴矣。
〈譯文〉假如爪不蜷曲,眼不凸出,鱗甲不翹起,其形象必萎靡不振,無法使人產生強壯有力和鳴聲嘹亮的聯想。
考古發掘所見簨虡,以湖北隨縣發現戰國初年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簨虡最為完備。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簨虡是由銅人立柱和曲尺型木質橫梁,五十一個構件組成。鐘簨木質橫梁,梁身涂繪朱漆花紋,末端套上銅套;鐘虡是頭和雙手頂托鐘架的佩劍武士銅人。
《考工記》中描繪鐘簨裝飾題材是要用尖喙寬嘴,細目長頸,身小腹曲,輕盈柔軟,清揚嘹亮聲音的‘羽者’(鳳鳥類) ,和足爪卷曲、眼睜凸出、鱗翼翹起、兇惡鷙野的‘鱗者’(龍蛇類) 做為橫梁的裝飾 (見1圖) (2) 。而所見曾侯乙編鐘鐘簨均髹黑漆為地,以朱漆繪涂花紋,橫梁端鑲青銅套,青銅套浮雕龍紋、鳥紋和花瓣。裝飾顯得過于簡單(見2、3圖)(3)。
鐘虡裝飾題材在《考工記》是要用厚唇掩口、凸目短耳、胸寬豐臀、體壯頸短、威猛有力而不善于奔跑的“贏者”(螭虎、辟邪纇神獸),它們強健雄壯能任重(見4圖) (4)。這與曾侯乙編鐘鐘虡的銅人武士形象相比,銅人身形顯得瘦弱無力了,顯得無精打彩了。這些武士無法刻畫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撥爾而怒” 的氣勢,沒有王者之威儀(見5圖) (5)。
以上對比可見,曾侯乙編鐘簨虡沒有按照《考工記》簨虡裝飾規范和要求進行制作。
在“禮崩樂壞” 的春秋戰國時期,典章制度逐漸被廢棄。列國競相僭越禮制,有大夫季子平私用天子禮樂“八佾舞于庭”。在這時代背景,曾侯乙制作的編鐘僭越了“周禮”,除了奏禮樂時“王宮懸”(曾侯乙出土兩面編鐘、一面磬、一面鼓,是王宮懸樂器規格——四面懸掛) , 樂懸編鐘數量多達64枚。以此同時,理應僭越簨虡的制作,將其更加宏偉、更有氣勢才是,這樣才能和僭越了‘周禮’ 的64枚編鐘相匹配。
為何在曾侯乙編鐘簨虡制作上,沒有“贏者”、“羽者”、“鱗者”為主題的裝飾存在?更不用提“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則于眡必撥爾而怒”細部的刻畫。而戰國時期玉器、青銅器、木器漆器工藝制作非常精美生動,工藝水平已達到了頂峰,為什么制作簨虡的裝飾、形制卻很簡單?以隨國一國之力,招募天下英才,收集天下制作簨虡的方法,所耗費人力物力再大,再復雜,再奢華、再繁難的制作工藝,應該不是一件難事。再者,他與楚王相處甚佳,甚得楚王之好感,如楚王擁有制作簨虡的信息,從楚王取得也是不難的。
可以推測和解釋的是,周朝統治者在垂死掙扎過程中,這套完備而定型的禮樂制度(包括制作樂器的標準),仍然牢牢掌握制作,而楚王與各諸侯都無從獲取。
在《左傳·宣公三年》楚王問鼎可見一斑:
(楚莊王)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再鼎?!鼻f王曰:“子無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span>
以楚莊王之國力,制作九鼎是輕而易舉的事,但不知這九鼎尺寸、大小、輕重,而不恥下問來使……。卻問不出所以然,反得一番教訓。雄霸如楚莊王,都無法得知鼎尺寸輕重,更無法獲得制作鐘虡規范。
在這情勢下,曾侯乙同樣也無法得知周禮制作鐘虡的規范與裝飾要求,也只好盡其所知所能而為,其制作編鐘數量架勢之龐大,與簨虡制作裝飾過于簡易而不匹配,成了自然不過的事。
《莊子》說:“梓慶削木為鐻(虡) ,見者猶鬼神”。梓慶制作的木虡非常精美傳神,足以驚鬼神,動天地之效,證明當時制作虡的規范巳做到很高工藝要求。梓慶制作出來的木虡,不單把裝飾主題做得栩栩如生,還將主題提升更加精致、更加高超、更妙巧妙的境界,達到神化。由此可見,《周禮??脊び洝泛嬏樦谱饕幏逗脱b飾要求是真實的。只要得到這制作規范,將簨虡裝飾以深其爪,出其目,撥爾而怒的猙獰形象做為主題,是符合當時形象崇拜和圖騰需求。
曾侯乙編鐘除了數量之龐大,氣勢之雄偉外,簨虡的裝飾卻是平白直鋪、軟弱無力的表述,令人失望。至今尚未看到‘見者猶鬼神’的鐘虡,對今人而言,不能說不是一件遺撼的事。但相信在不久將來,按照《考工記》規范和要求的編鐘簨虡會面世。
注:
(1)《 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第六節---簨虡,文物出版社出版 李純一著
(2)(4)作者自行繪制
(3)(5) 摘自《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圖案選》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湖北博物館、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編。
參考資料:
《曾侯乙編鐘研究》湖北博物館、美國圣迭各加州大學、湖北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編,199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劉敦愿著,2007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李純一著,199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圖案選》湖北博物館、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