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代 定 窯 瓷 器 鑒 賞
(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學會會員趙成信)
定窯,是繼唐代邢窯而起,在邢窯的影響下燒造白釉瓷的我國北方的一個著名窯口,也屬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此窯原為民窯,北宋年間,因一度燒造宮廷定燒瓷而聲譽鵲起。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和東西燕山村。這個地方,在唐宋時屬定州,定窯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實,定窯的瓷器燒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五代時開始燒造以白瓷為主,到宋金年代,是這個窯口發展的鼎盛時期,元代以后逐漸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間終至落幕。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凈,瓷化程度很高。釉色有白色、黒色、醬色、綠色,以白色為多。釉質堅密光潤。定窯瓷器釉面偶爾還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的別稱。宋代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印花、刻花和劃花為主。北宋早期的定窯刻花,構圖、紋樣都比較簡單,以蓮瓣紋居多,裝飾具有淺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窯的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作者經多年的收藏,現將收藏的幾件定窯瓷器,介紹給大家,以供藏友們鑒賞。
一、定窯黑釉荷鴨紋八瓣花口杯
[size=14.0pt]
二、宋黑定海棠型刻花花口盤
三宋定窯黑釉荷塘鴨紋花口盤
荷塘鴨紋是宋代定窯常見的圖案,這件定窯黑釉花口盤,為荷葉造型,盤內底是一幅荷塘鴨紋圖,兩只鴨子相親相愛,在荷塘中切切私語,別具情趣。在荷葉襯扥下,荷花盛開,間有含苞待放的花蕾和葉芽,充滿生氣的荷塘,水波漣漪,旋渦滾滾,一派水鄉風光。因盤底部釉較厚,圖案不太清晰,但側光看時隱時現,水鄉風光就在眼前。畫意吉祥,寓意夫妻恩愛,和和美美。此盤高2.6厘米、口徑16.1厘米、足徑12厘米。采用仰燒工藝,除外底部,通體施黑釉,釉質烏亮,色黑如漆一般,而黑中透紫。胎質輕薄,胎色潔白細膩。做工精良,實乃宋定窯精美之作(見下圖)。
四、宋定窯白釉印花雙鳳盤
這件定窯白釉印花雙鳳盤是宋代的一件作品,胎質細膩色較白,白釉泛黃為象牙白,內釉較厚象煮熟的餃子皮??跒槊⒖阱冞^銀,因時間久遠基本都巳脫落,局部有殘留痕跡,呈銀灰黒色。足部滿釉,外壁釉較薄見竹絲刷紋。造型圓潤飽滿,下厚上薄口沿不足一毫米。外壁光素無紋,盤內有三層紋飾,底部為主體紋飾雙鳳穿牡丹,盤壁有兩層紋飾,靠底部為齒輪紋,,上部為回紋。盤高3.5厘米,口徑14.2厘米,足徑7.9厘米。是一件難得一見宋代定窯精品(見下圖)。
五、宋綠釉刻花纏枝蓮紋凈瓶
瓶頂部作覆式斗狀,出輪邊,下接束腰式長頸,肩與上腹渾圓豐滿,下腹收斂,圈足。肩部置上仰的圓形流,腹部飾以纏枝蓮紋,用刀具刻出的蓮紋,線條圓潤挺抜,有淺浮雕之美。胎色黃白堅致,釉為綠色有深淺變化,釉質溫潤柔和,釉面開細片,側光視之有銀光和五顔六色的蛤蜊光,叫蠅翅紋。這種凈瓶在兩宋比較盛行,常見宋代定窯白瓷,宋綠釉瓷則少見,瓶之口頸細長,乃佛教中造型,生動逼真,頗具藝術巧思,這類瓶式非民間用器。此瓶高28.5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7.2厘米(見下圖)
六、宋代玳瑁釉盤底人形燈盞
這件宋代玳瑁釉盤底人形燈盞,盤高3.5厘米,口徑15.5厘米,底徑7.5厘米。盤中的人形燈柱3.6厘米。里外施釉,足底露胎。釉色黒中泛姜黃色玳瑁斑,無開片,釉胎較薄,胎為白色。淺圈足,盤的外璧有一條浮雕的火龍。盤面光素無紋,因長年的氧化有時隱時現的蛤螭光,増添了器物的幾分美感(見下圖)。
[shanhai8 于 2017/1/18 16:06:21 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