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白玉素面玉壁淺見
(湖北古玩藏品研究會會員趙成信)
戰國時期玉璧質地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異,一般佩帶的系璧尺寸較小,直徑在10厘米以內,殮葬用璧和作為禮器的用璧稍大,直徑一般在11-25厘米之間。戰國玉璧無論大小,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輥工規整,打磨光亮。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此為戰國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時開始出現出廓玉璧,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這時還有素面玉壁,也是這時玉璧的一個特征?!?/font>
作者收藏的這件玉壁為素面玉璧,兩面無紋,尺寸璧外徑為13厘米,內孔徑為3厘米,壁厚0.8厘米。這塊玉璧原為一塊上等的和田白玉制成的,制著規整,打磨光亮,玉璧邊緣有軋手感,這是戰國時期玉器特點之一。這塊玉璧為岀土玉器,因埋藏在地下兩千多年,受沁較重,但兩面處于的環境不同,受沁有顯著的變化,陰面(接地面)受沁比陽面受沁(面向上)要復雜,沁色有明顯不同。陰面因接觸地面,受沁成份復雜,顔色豐富,有朱砂沁呈紅色,水銀沁呈灰黒,鐵沁呈鐵褐色,還有深黃色、淺黃色、綠色等沁色。陽面因不接觸地面以水銀沁和灰皮為主,并有少量的黃色沁,并有絮狀、飯糝狀現象。沁色的成因,主要是玉器長久的埋在密閉的墓穴或是土壤中,受土壤、地溫、地濕、坑內物質等的影響,玉器本身分子發生質變,結構水散失,使其孔隙變大,土壤中的各類顯色雜質會慢慢侵入玉質內部,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沁色。比如黃色、紅色或是赭色的土沁,是由于土壤中的三價鐵離子侵入玉質內部,由于侵入的多少而呈現黃、紅、赭等不同的顏色;黑色沁是土壤中或是坑內物品的有機質侵入玉質內部發生碳化反應,以及含碳物質腐爛后慢慢侵入形成,比如衣冠、棺木等,層疊絮狀的水沁現象,是由于玉器長期在水中發生物理、化學反應后,產生了分子內部結構的變化,形成了類似絮狀、飯糝狀現象,稱之為“飯糝”。因地區不同,埋藏的墓穴環境不同,再加玉質結構的差異,玉的受沁千變萬化,沒有相同的。 戰國玉器雕刻技藝和工具比以前大有進步,最讓人叫絕的是打磨技術,許多玉器的拋光度能達到光彩照人的效果,俗稱“玻璃光”。這塊素面玉璧陽面受沁較輕的地方具有光彩照人的這種“玻璃光”(見下圖)。
通過多年對古玉的收藏,我感到對全國各地古玉器的收藏鑒定,由于玉器的出土地點、坑口環境、風土習俗、宗教禮儀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備的特征也不同,因而鑒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所以鑒定時,必須綜合考慮古玉的各種特性,決不能因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征以前沒見過,或是國家館藏沒有,就一棍子打死。我們必須要運用科學、辯證、理性、全面的方法去鑒定。時間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標準,只有通過長時間學習專業知識,不斷的對玉器進行盤玩、觀察、試驗、總結,才能提高自己的鑒定水平,鑒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不會打眼。
出土古玉的鑒定,有人覺得先鑒定工藝特征,也有人說先鑒定玉質。我通過大量實踐認為:這些想法值得商榷?,F在如果再采用古代的加工方法制作,完全可以仿造出古代的工藝。如果是老玉新工,估計打眼是十拿九穩的事。再說,工藝文飾在鑒定過程中,主要還是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如果一件玉器的新、老都斷定不下來,斷定它的年代是否還有意義嗎?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樣的道理。綿延8000年的玉文化史,從考古發掘看,中原地區真正使用和田玉,是從商代開始,戰漢才得到廣泛使用,并且受禮制所限,更多的還是就地取材,特別是一些陪葬玉器,更是用料一般。所以,玉質的鑒定,并非是鑒定玉器新老的首要因素。而是要從古玉的沁色、鈣化、包漿、形變、土蝕現象、加工工藝等各方面的成因,因為這些特征是玉器在土壤中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自然變化形成的,也是鑒定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征更是仿造者無法企及的,所以從出土玉器本質的變化特征進行鑒定,才是科學的,比較有說服力,更是鑒定古玉的根本。一點淺見僅供古玉收藏愛好者學習參考。
[shanhai8 于 2017/1/27 12:18:09 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