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走勢[size=large] 鼻煙壺于明末清初傳人中國。[size=large] 中國最初并無特制容器盛放鼻煙,而是以歐洲傳來的筒形藥瓶或貯存貴重中藥材的小藥瓶代用。[size=large]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由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多個作坊(至清光緒年間各種工匠作坊共有61處,俗稱造辦處61行),專門制造具有貯存、攜帶、取用等功能,方便吸服鼻煙的容器。[size=large] 清朝雍正皇帝正式將其名稱定為鼻煙壺。以后逐漸擴展到民間作坊,使鼻煙壺的制作呈現出官民并舉的繁榮局面。[size=large]鼻煙則是將煙葉加入多種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子嗅服的煙草制品。由于上至清代帝王貴胄、巨賈富商,下至庶民百姓、販夫走卒的嗜好,鼻煙壺不僅作為貯存、攜帶、取用鼻煙的容器,也成為炫耀身份、標志財富、社會交往、饋贈行賄的工具。因而其品種層出不窮,紋樣變化多端,發展成一種光彩奪目的藝術品。時至今日,已成為一個獨立門類,珍貴的文玩藏品。[size=large] 與其它各類文玩相比,鼻煙壺堪稱真正的掌中珍寶,精巧文玩。鼻煙壺器型繁多,圖案豐富,用料廣泛,工藝博雜,便于貯存收藏,隨身攜帶,便于掌中把玩。其優劣真偽,不同的專家或行家看法或結論通常較為一致。一個比較簡單的鑒定標準是:一只好的壺,放大后,不丑就是好壺。這是因為,繪制小的圖樣雖然運筆復雜,但是在一些瑕疵之處也不太容易看得出來,而放大之后,這些部分的問題就會凸顯。一些大師名作,其2寸大小的鼻煙壺內面放大數十倍后仍是一幅不變形的美圖,其高超的技法絕不于一些名畫家的畫作。[size=large] 精美的鼻煙壺具有較高的藝術價文物價值(民國早期及以前)及經濟價值。所以近百年來,深受中外藏家的追捧。例如,1999年,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上,清乾隆粉彩描金葫蘆鼻煙壺以115.5萬元成交,2005年,紐約佳士得推出的鼻煙壺專場中,88件拍品,僅一件鼻煙壺流拍,其中清乾隆御制瑯彩西洋人物鼻煙壺以550萬元成交,成為鼻煙壺拍賣的高價紀錄;2008年9月,“小有洞天——鼻煙壺珍藏”專拍,80多件鼻煙壺總成交價257.35萬美元,其中乾隆粉彩葫蘆鼻煙壺拍出了42.2萬美元;去年保利春拍,一件銅質西洋鐘表紋鼻炯壺,拍出近130萬元。[size=large] 制作難度極大的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料胎成型后,先經畫師作畫,再入窯燒制,琺瑯釉需融熔呈色才絢麗;但一旦融熔,畫面極易變形,甚至胎體也會融熔變形(琺瑯釉與玻璃熔點相近)。所以,較之在紙平面上繪面,在胎體上繪畫難度要大很多,燒成后因琺瑯釉融熔再冷卻而保持原有筆畫不變形難度更大,因此極難仿制,極為精美,價值當然也就最高了:[size=large] 結合目前的鼻炯壺拍賣市場走勢,有專家分析在未來的幾年內,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中的精品,凡落“乾隆年制”藍琺瑯宋體或篆書堆料款,系由造辦處玻璃廠造胎,琺瑯作(清宮造辦處61個作坊中的90~120萬元,簡稱琺瑯作)畫琺瑯,估價90~120萬元。[size=large] 其中,特別罕見的精品在短期內價格將有大幅上升,而且不論是玻璃胎還是銅胎畫琺瑯鼻煙壺的傳世數量都是有限的,加之工藝的精美及燒造難度,因而畫琺瑯鼻煙壺在拍賣或其他形式的交易中一直處于非常高的價位。
[hbgwyj 于 2018/7/1 13:49:28 編輯過]